谢小龙;
文学,这一人类精神世界的璀璨“明珠”,如今却遭遇了人工智能的“智慧侵袭”,能批量“创作”出比肩人类传统文学的作品。这引发了一些学者对文学的生存及文学的严肃性被侵蚀的深切忧虑。面对人工智能对文学领域的变革性影响及其潜在的未来发展趋势,人类应当秉持更为客观与理性的审视态度。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迅猛发展,假以时日,人工智能将助力建构文学生产与消费新生态,助力实现全民作家的愿景,助力打造文艺综合审美新形态,从而为建构文学新生态提供有力支撑。未来或将会出现“人类主体”“类人主体”与“后人类主体”文学并存的崭新局面。三种类型的文学将紧密相连、相辅相成,共同绘就多元而丰富的文学新画卷,在未来的文学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卢成仁;
非虚构已溢出文学、新闻学的疆界,发展出了图像、漫画、多模态等新类别和新实践。图像的进入,在非虚构写作领域形成了以图证文、图文互证、以文证图三个新类型。知觉封闭、高度的读者参与和深度的自我代入,是非虚构漫画区别于其他非虚构类型的一种变革性特征,型构了与文字不同的对于真实的图像体验方式,并塑造出一种独属于现代社会的美学感受。多模态提供了超越文字、图像的多层次事实,综合并联声音、图像、视频、文字等多感官媒介,形成对于现实的多层次、多维度认知,带来一种关于真实的独特体验。这些新类别、新实践使非虚构本身渐有独立的身姿与力量,让人看到非虚构未来形态的某种身影。不过,对于非虚构新类别、新实践的发展及其可能的争论,需要给予包容的环境与空间让其自由尝试和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