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首发
从《施氏七书讲义》看宋代援儒释兵的兵学思想
施晓风;《施氏七书讲义》由南宋施子美所作,是《武经七书》最早的注解本,历史上一度失传,流传至日本受到重视。其注解详实,多有发明,能补充和纠正现存注译中的一些错失。其书征引史事及汉唐著名兵家战将的言论以为佐证,采用讲义体的注解风格,重视兵学思想的整体建构。多引用儒家经典来注解《武经七书》,存在鲜明的以儒统兵、援儒释兵的倾向,是宋代儒学治兵的重要资料,在中国兵学史上颇有影响。
海洋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收敛性研究——基于中国38个沿海城市的实证分析
张卓群;韩爱玉;孙念新;海洋经济韧性是指海洋经济系统在面对外部冲击、干扰和不确定性时,能够保持、恢复或重组关键功能和结构的能力。构建具有韧性的海洋经济体系对于应对外部冲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将中国38个沿海城市2006—2022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构建由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转型与创新能力组成的海洋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城市及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韧性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转型与创新能力增长较为缓慢;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韧性差异日益显著,超变密度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韧性呈现单峰分布,东部海洋经济圈呈现双峰分布,表明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全国、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不存在σ收敛,东部海洋经济圈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条件β收敛,说明各区域海洋经济韧性差异在长期会收敛到各自的稳态水平。根据研究结论,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开展“政策—产业—基础设施”三大协同、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三个角度提出建议,为提升中国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韧性、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评价研究
纪玉俊;公洁;构建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制造业领域的具体实践,有助于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坚实载体。在分析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生产智能化、产业转型绿色化、产业形态融合化和产业创新自主化出发,“五位一体”地选取评价指标,对2006—2022年全国284个城市的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进、组间转移和空间相关等特征。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高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显著,而绿色化则相对缓慢;从时空演进角度来看,区域、城市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且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随着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空间溢出效应逐渐显现。本研究可为区域制造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建议包括着力推进绿色化转型,统筹区域协同发展,强化技术溢出与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梯度联动、优势互补的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格局等。
数智时代的语言安全
方小兵;语言安全是“语言及其使用者免受社会、文化与技术等多重风险侵害的状态与过程”。随着人工智能与生成式语言模型广泛嵌入人类生活,语言的生成与传播机制发生深刻转型。为回应如何在数智技术背景下重新界定语言安全内涵并识别其风险,本文提出,语言安全已演变为一个涵盖“内生安全”(语言本体与数据)、“关系安全”(社会信任与舆论生态)和“功能安全”(技术应用与系统可靠)的三维复合体。该框架为我们系统性地识别数据污染、算法偏见、舆论操纵等新型风险提供了分析图谱。对于语言安全呈现出哪些区别于传统安全的新特征与新矛盾,研究发现,其新特征不仅体现在泛在性与技术强关联性上,更表现为风险主体的“去中心化”与传导的“跨域化”。其核心矛盾则突出表现为技术创新的“开放性”与语言资源“防护性”、全球算法的“同质化”与语言文化“多样性”之间的深刻张力。为回答如何构建兼顾发展与安全的治理理念并探索实践路径,文章主张应树立“安全与发展并重”的敏捷治理理念。其路径在于:内生层面,夯实高质量国家语言数据战略资源;关系层面,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平台治理能力;功能层面,建立人工智能伦理规范与关键语言技术的自主创新体系。语言安全已不再是边缘化的学术议题,而是关乎国家治理能力和全球数字秩序塑造的战略核心。本文旨在为数智时代语言安全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并为数字文明的安全、健康与包容性发展提供实践启示。
ChatGPT时代的文学翻译——莫言作品的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比较研究
孙逸群;以莫言作品为例,对比分析同一段语料的英语人工译文、英语机器翻译与西班牙语人工译文、西班牙语机器翻译之间的差异,探讨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结果表明,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层面的转化上具备优势,但多数情况下实际翻译效果并不及优秀的人工译者。然而我们也注意到,作为一种交互生成式的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能够根据人类反馈的提示词,依次从对原作的理解、阐释与再造三个阶段,对莫言作品的译文进行优化。因此本研究提出,未来的文学翻译有可能演变为一种人机协作的模式,更好地结合人工智能的技术与人类译者的智慧,以实现更为理想的译文。
迈向合作监管:科学数据跨境流动的失控困境与监管革新
武振国;周海侠;科学数据跨境流动是国际社会开放科学政策中的重要内容,但其在促进全球范围内科学传播的同时,也带来了敏感信息泄露的失控风险,进而威胁国家安全。特别是,科学数据可以进行加密或隐蔽传输,这使得监管部门难以解密和追踪其来源。此外,脱敏后的科学数据可能在某些情况下被重构为敏感数据,爆发失控风险。面对上述问题,单纯依靠传统的体制内力量,在监管科技开发、监管信息收集和应急风险防控等方面存在资源不足的困境。更优的做法,还是通过合作监管模式在多方面动员力量,采用契约式思维建立监管科技的合作开发机制,借助嵌入式思维打造监管信息的合作共享机制,运用协同式思维完善监管力量的应急响应机制,从而实现监管革新。
跨境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适格问题
林强;跨境民事诉讼中的当事人适格问题宜认定为程序问题,法官应遵循程序问题法律适用的一般原理予以应对。在本案适格的通常情形中,法官在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122条时,应将当事人是否与案件具有“直接利害关系”作为先决问题,结合实体问题准据法予以认定;还应注意实体问题准据法如非法院地法,法官不得适用依法院地实体规则而拟定的具体当事人适格规则。在诉讼担当的特别情形中,法官应区分基于实体目的的诉讼担当规则与基于程序目的的诉讼担当规则。基于实体目的的诉讼担当规则对塑造私法秩序而言具有重大意义,法官可突破法院地法原则,适用实体问题准据法中的此类诉讼担当规则,以实现“正确适用法律”,达到维护特定私法秩序的目的。基于程序目的的诉讼担当规则通常是为了维护程序安定、实现诉讼经济与保护诉讼相对人的程序性权益等程序法上的目的而拟定,不论实体问题准据法为何,这些诉讼担当规则在跨境民事诉讼中均应直接适用。
出土汉代长沙地区简牍所见涉鱼疑难语词丛考——以马王堆汉墓遣册及五一广场东汉简为中心
周硕;鱼类在秦汉时期的经济生活、饮食结构、礼仪祭祀乃至社会风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长沙地区出土的大量简牍资料中包含有不少涉及“鱼”的记录,是复原和探索汉代长沙地区渔业生产、鱼类消费、市场流通、饮食生活及相关制度文化的珍贵第一手史料。本文以马王堆汉墓遣册与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为核心材料,聚焦这两批简牍中所见的涉鱼疑难语词,综合运用古文字学、训诂学、历史学、文献学、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对“?鱼”“甘羹”“巾羹”“离巂”“烝秋”“煎秋”“强鲜鰿”等一批长期困扰学界的涉鱼疑难语词进行整理、考辨与分析,提出了新的释读意见或更为合理的解释方案,并附带讨论了五一广场东汉简所见的“以鱼为名”现象,以期为更精准、深入、科学地利用这些简牍史料奠定更加坚实的文献基础,同时为汉代南方区域经济史、物质生活史及生态环境史等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与深化路径。
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管理体制的重塑路径研究——基于条块关系的视角
韩坤;我国早期实行以块为主环境管理体制,其组织结构特征为纵向层级节制、横向平行分权和条从属于块,职责结构特征为纵向大体同构、横向高度分散和条块一体化,内控机制特征为纵向发包、横向竞争和注意力不均衡分配。三方面表现出结构安排与机制安排的巨大张力,决定了传统体制有效性不足。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环境管理体制发生革命性重塑:一是组织结构方面的纵向垂直管理、横向统分关系清晰化、地方条块相对脱钩;二是职责结构方面的纵向异构、横向整合、同级条块分开;三是内控机制方面的加强纵向控制、弱化横向竞争、均衡注意力分配。其叠加效应在于推动形成以条为主的环境管理体制,增强了环境管理的纵向贯通性、横向统筹性和条块协作性。虽然当前改革在结构层面已非常深入,但在机制层面仍有较大空间。未来应转向以机制优化为重心的改革轨道,进一步强化条块之间的整体协调。
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研究的基本特征、热点主题与演化路径——基于Cite Space知识图谱的可视化分析
韩立新;姜泽慧;以中国知网数据库中“北大核心”和“CSSCI”来源期刊发表的、关于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研究的572篇学术论文为样本,运用Cite Space 6.3.R1软件绘制知识图谱并进行解读,得出以下结论: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研究的年度发文量整体呈上升趋势,在2011年渤海湾油田溢油事故发生后出现研究高峰;该领域研究尚未形成核心作者群,但形成了以中国海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高校为代表的核心机构群;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包括海洋环境保护具体制度、海洋环境污染损害赔偿以及海洋环境污染行政执法和刑事规制;现阶段,研究聚焦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海洋环境保护的制度完善以及蓝碳的保护和发展。为进一步推动美丽中国建设和海洋强国建设,中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研究还应当关注生态环境法典编纂下海洋环境保护法律制度的定位、绿色低碳航运发展的法治保障、海洋环境保护法的域外效力、国际海洋环境保护法的研究动态,并注重研究方法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