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04, 74-78
刑罚的意味——《檀香刑》《红拂夜奔》《一九八六年》及其他
基金项目(Foundation):
邮箱(Email):
DOI:
1,678 | 19 | 29 |
下载次数 | 被引频次 | 阅读次数 |
摘要: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暴力书写在文坛成为一种显要书写,其中刑罚描写又是一大热点。莫言的《檀香刑》、王小波的《红拂夜奔》、余华的《一九八六年》,都从刑罚的几个要素:刑术、施刑者———受刑者、刑场及看客等几个方面对刑罚进行了描写,可以说,对刑罚的描写虽然充满了暴力色彩,但是也常常具有暴力之外的价值与意义。
Abstract:
参考文献
[1]王德威.伤痕即景暴力奇观[J].读书,1998,(5).
[2](法)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3]余华.虚伪的形式[A].余华作品集(2)[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5.
[4]李潘.莫言与《檀香刑》[A].真不容易[C].北京:西苑出版社,2002.
[5]张伯存.挑战阅读[J].当代作家评论,2001,(5).
[6](俄)巴赫金.巴赫金文论选[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6.
[7]鲁迅.暴君的臣民[A].鲁迅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
基本信息:
DOI:
中图分类号:I207.42
引用信息:
[1]王爱松,蒋丽娟.刑罚的意味——《檀香刑》《红拂夜奔》《一九八六年》及其他[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4):74-78.
基金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