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洋发展研究_海洋旅游专题研究

  • “人工智能时代的海洋可持续发展与法治”笔谈

    杨剑;高富平;张士洋;陈奕彤;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与海洋治理相结合,形成数智化的技术路径与治理模式,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在海洋治理与开发领域,以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数字治理技术,为可持续蓝色经济与海洋高效治理提供实现路径。在海洋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海上风电行业向高智能化、无人化、去风险化方向改变。在全球海洋治理的新形势下,人工智能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的应用和规则构建将成为中国为人类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数字时代的法治应当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建立有利且安全的环境,既形成适应数字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规则,又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025年04期 No.20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8 ]
  • “海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世界史视域下知识体系的建构

    张瑾;

    从世界史视域下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从人类文明进程的宏观角度考察千年“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的重要方式,又契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理论需求。“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了千余年的中外贸易和平发展史,为世界创造了极具吸引力的中华文明想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孕育着无限潜力和可能性。学术界在“海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世界史视域下的“海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知识体系是将两者涉及的分散和孤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在整合世界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知识总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海上丝绸之路”话语的知识架构。世界史视域下古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应始终着眼于人类文明研究,以现实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航线和港口,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话语体系。

    2025年04期 No.207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 灾荒赈济与清前中期环渤海地区的海运繁兴

    李尹;

    在清代,环渤海的奉天、直隶、山东三地,社会经济关系紧密,海运是三地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基于清代档案、《清实录》、地方志等资料,系统论述清前中期环渤海地区海运的变化发展过程。清代环渤海地区海运的兴起与赈灾需求关系紧密。海运方式呈现了“官退民进”的变迁特点,并在方向上呈现出阶段性变化。通过环渤海米粮海运变迁可以看出,清政府一方面对海运管控较为积极,另一方面也能够因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对既定政策作出积极调适。清政府的赈灾需求推动了环渤海海运的发展,海运贸易的发展则为清政府赈济灾荒提供了市场化手段。

    2025年04期 No.207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 ]
  • 中国沿海城市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的关系研究

    邢澜;张广海;段若曦;

    旅游业是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旅游经济是中国沿海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韧性提升和旅游经济效率优化对中国沿海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2010—2023年中国沿海城市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单变量指数法和非期望SBM模型测算旅游经济韧性和旅游经济效率水平,运用静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借助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考察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城市旅游经济韧性和效率总体上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新冠疫情爆发降低了旅游经济韧性水平;(2)中国沿海城市旅游经济效率对韧性的影响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动态面板门槛模型验证了该非线性关系,且各模型均通过稳健性检验;(3)中国沿海城市旅游经济效率均值水平尚未达到最优值,效率提高对旅游经济韧性仍具有提升效应。这将为中国沿海城市洞悉与平衡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间的关系,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5年04期 No.207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4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制造企业可持续绩效的实证研究——基于上市公司的证据

    云乐鑫;姜晓军;张洪金;

    商业模式创新如何驱动制造企业实现经济、环境与社会价值的协同发展,已成为学术界与产业界共同关注的焦点。基于三重底线理论与动态能力理论,构建“商业模式创新—内部控制质量—可持续绩效”的链式作用框架,系统探究商业模式创新对可持续绩效的深层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商业模式创新能够显著提升企业可持续绩效,且该效应在国有企业中更为显著;内部控制质量通过风险控制与价值转化,在商业模式创新与可持续绩效间发挥部分中介作用;投资者关注度通过三重路径正向调节商业模式创新对可持续绩效的促进作用。本研究突破了传统“财务绩效主导”的研究范式,揭示了商业模式创新驱动可持续绩效的多维传导机制,为制造企业构建“经济—环境—社会”三位一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提供了理论依据与实践路径。

    2025年04期 No.207 62-7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9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4 ]
  • 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能提升出口韧性吗?——基于中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

    于李娜;吴新宇;

    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发展环境,全球价值链进入深度重构期,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既是夯实高水平对外合作的必要安排,又是新发展格局下企业出口由“起伏不定”转向“稳健增长”的现实选择。本研究以2009年至2016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构建企业层面的RCEP区域价值链嵌入指标,实证检验外部风险冲击下RCEP区域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出口韧性的影响。研究发现,RCEP区域价值链嵌入显著提升了企业出口韧性,稳健性检验后依然保持显著。机制检验表明,企业嵌入RCEP区域价值链通过提高出口产品质量、提升供应链集中度和增强出口竞争力三方面促进出口韧性的提高。异质性分析表明,区域价值链嵌入对国有企业、东部地区企业和低开放地区企业出口韧性的提升效用更强。进一步分析表明,地区可以通过增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来强化区域价值链嵌入对企业出口韧性的正向影响。本研究从区域价值链嵌入视角为提高企业出口韧性提供了政策建议。

    2025年04期 No.207 75-9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3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40 ]

政治与法律研究

  • 监察强制措施体系化视野下留置措施适用完善研究

    吕晓刚;朱烨苗;

    在司法实践中,留置措施的适用存在诸多亟待回应的问题,包括:背离预设,调查措施属性不彰;梯级措施配置不足,解除机制虚置;与刑事诉讼程序衔接失序,监察刑事程序跳跃。为解决上述问题,修改后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调整了留置的适用期限,增设监察调查人身自由限制措施以加强留置措施与其他调查强制措施的衔接,通过完善知情权、增设异议权和充实救济权强化被留置人权利保障,并规范留置的适用保障,从多个方面对留置措施的适用加以完善。为保证立法修改后留置措施的规范适用,应当在明确留置措施调查强制措施属性的基础上,严格遵循权利保障原则、程序法定原则和比例原则等基本原则。

    2025年04期 No.207 93-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4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5 ]
  • 内幕交易罪之内幕信息的界定:从静态形式标准到动态综合认定

    江海洋;魏书敏;

    在内幕交易案件中,认定行为人获取的信息是否构成刑法意义上的内幕信息至关重要,直接关乎内幕交易罪成立与否以及犯罪数额的认定。我国应基于信息平等理论,将市场管理秩序与信任秩序作为内幕交易罪的法益。在认定内幕信息时,宜采用“修正的两标准说”,将重大性与未公开性作为必备要素,把确定性和相关性视为重大性的次级属性进行考量。对于内幕信息重大性的判断,应采用双向标准,以价格敏感性标准为实质标准,兼采“发生概率—影响程度”的形式标准,以此弥补价格敏感性标准的不足,增强认定标准的指引性与准确性。在内幕信息形成时点的认定上,鉴于“发生概率—影响程度”标准更加契合信息形成时点认定的动态性、复杂性特点,应摒弃形式公开说等形式认定标准,以“发生概率—影响程度”作为内幕信息形成时点的判定标准。

    2025年04期 No.207 106-11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4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9 ]

语言与文学研究

  • 语境固定——戴维·赫尔曼对第二人称叙事中人称代词“你”的研究

    宋杰;

    戴维·赫尔曼系统地探究过建构故事世界的叙事宏观和微观设计,将“语境固定”视为叙事宏观设计之一。赫尔曼认为语境固定就是故事阐释者在阐释故事时利用文本提示建构心理表征的过程,想要说明故事如何在特定的阐释语境中将自己固定。具体到语境固定研究,赫尔曼考察了第二人称代词“你”在第二人称叙事中的指示功能与称谓机制,并根据“你”的语法形式与指示功能之间的关系,区分出五种具有不同话语功能的“你”,以体现“你”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作用。赫尔曼的语境固定研究是一个“文本—语境”界面研究的案例,标志着他在建构第二人称叙事诗学上作出的尝试和努力。

    2025年04期 No.207 118-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3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2 ]
  • 玩中无间,译中有爱:赵元任儿童文学翻译的游戏精神

    王凯;

    游戏精神是对儿童文学译者而言十分可贵的品质。具有游戏精神的译者能够充分体悟原作蕴含的游戏精神,成为作者和儿童读者亲密无间的游戏伙伴,在与他们游戏精神的共振中延续文本的游戏精神,从而实现翻译的成功。赵元任所译《阿丽思漫游奇境记》之所以成为流传百年的翻译文学经典,正是归功于他在翻译中抛却功利和教训、全情体验和分享愉悦、勇于创造和试验的游戏精神。他的游戏精神源自童真心性,又有其具有儿童本位特质的儿童观和效果优先的翻译观作支撑,从而得以在儿童文学翻译中充分发扬。它既呼应了作者和原文的游戏精神,又蕴含着对儿童读者的共情与关爱,同时也契合了相遇相知、开放对话的翻译精神,因而值得译界深入探究。

    2025年04期 No.207 129-13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8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41 ]

  • 海大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团队 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团队介绍

    <正>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重点团队成立于2015年,其前身为2007年成立的中国海洋大学外国语学院二语习得与教学研究所。该团队主导的外国语言文学一级学科连续入选山东省“十一五”“十二五”重点学科、“十二五”重点基地、“十三五”创新平台和“十四五”优势学科。2013年,建成语言与脑科学实验室。2022年,筹建的“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实验室获批山东省高等学校文科实验室(A类),并探索与国外高校共建国际中介语大型语料库,科研平台建设日益完善。2022年,与中学共建全国首个二语习得协同创新基地。2025年,成立学校中国二语习得跨学科研究中心。

    2025年04期 No.207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8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0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