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杨剑;高富平;张士洋;陈奕彤;
新一代人工智能技术正加速与海洋治理相结合,形成数智化的技术路径与治理模式,推动海洋可持续发展。在海洋治理与开发领域,以数字孪生为代表的数字治理技术,为可持续蓝色经济与海洋高效治理提供实现路径。在海洋能源领域,人工智能技术正推动海上风电行业向高智能化、无人化、去风险化方向改变。在全球海洋治理的新形势下,人工智能在全球海洋治理领域的应用和规则构建将成为中国为人类社会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又一次有益尝试。数字时代的法治应当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建立有利且安全的环境,既形成适应数字经济的法律体系和规则,又为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提供法治保障。
2025年04期 No.207 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8 ] - 张瑾;
从世界史视域下研究“海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既是从人类文明进程的宏观角度考察千年“海上丝绸之路”发展历程的重要方式,又契合“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现实理论需求。“海上丝绸之路”构建了千余年的中外贸易和平发展史,为世界创造了极具吸引力的中华文明想象。“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孕育着无限潜力和可能性。学术界在“海上丝绸之路”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世界史视域下的“海上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研究的知识体系是将两者涉及的分散和孤立的知识点进行有机结合,在整合世界史上“海上丝绸之路”知识总和的基础上,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世界史“海上丝绸之路”话语的知识架构。世界史视域下古今“海上丝绸之路”研究应始终着眼于人类文明研究,以现实需求为导向,重点关注航线和港口,努力创建中国特色的“海上丝绸之路”话语体系。
2025年04期 No.207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 ] - 李尹;
在清代,环渤海的奉天、直隶、山东三地,社会经济关系紧密,海运是三地之间沟通交流的重要途径。基于清代档案、《清实录》、地方志等资料,系统论述清前中期环渤海地区海运的变化发展过程。清代环渤海地区海运的兴起与赈灾需求关系紧密。海运方式呈现了“官退民进”的变迁特点,并在方向上呈现出阶段性变化。通过环渤海米粮海运变迁可以看出,清政府一方面对海运管控较为积极,另一方面也能够因应社会经济的变化对既定政策作出积极调适。清政府的赈灾需求推动了环渤海海运的发展,海运贸易的发展则为清政府赈济灾荒提供了市场化手段。
2025年04期 No.207 27-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8 ] - 邢澜;张广海;段若曦;
旅游业是中国沿海城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旅游经济是中国沿海区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经济韧性提升和旅游经济效率优化对中国沿海城市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基于2010—2023年中国沿海城市面板数据,分别采用单变量指数法和非期望SBM模型测算旅游经济韧性和旅游经济效率水平,运用静态面板模型和系统GMM模型实证检验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的倒U型关系,进一步借助动态面板门槛模型考察非线性关系。结果表明:(1)中国沿海城市旅游经济韧性和效率总体上均呈现波动上升趋势,但新冠疫情爆发降低了旅游经济韧性水平;(2)中国沿海城市旅游经济效率对韧性的影响存在先促进后抑制的倒U型关系,动态面板门槛模型验证了该非线性关系,且各模型均通过稳健性检验;(3)中国沿海城市旅游经济效率均值水平尚未达到最优值,效率提高对旅游经济韧性仍具有提升效应。这将为中国沿海城市洞悉与平衡旅游经济韧性与效率间的关系,促进旅游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新思路。
2025年04期 No.207 50-6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6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