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洋发展研究_海洋经济韧性研究

  • 海洋新质生产力与海洋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

    徐胜;付苗苗;

    海洋新质生产力与海洋经济韧性协同互促是推动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研究基于2012—2022年中国11个沿海省份数据,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模型、障碍度模型和双向固定效应模型,探究海洋新质生产力与海洋经济韧性的耦合协调关系及影响因素。研究发现:2012—2022年中国海洋新质生产力与海洋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逐步提高,东部海洋经济圈内各省份耦合协调等级保持较高的一致性,南部、北部海洋经济圈内部差异明显;内部障碍因子分析表明,海洋新质生产力与海洋经济韧性协调发展的关键驱动因素为海洋新质劳动资料、创新与转型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外部影响因素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金融发展水平、地方政府对科技的重视程度以及环境规制能显著提升海洋新质生产力与海洋经济韧性耦合协调度。

    2025年06期 No.209 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2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97 ]
  • 海洋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收敛性研究——基于中国38个沿海城市的实证分析

    张卓群;韩爱玉;孙念新;

    海洋经济韧性是指海洋经济系统在面对外部冲击、干扰和不确定性时,能够保持、恢复或重组关键功能和结构的能力。构建具有韧性的海洋经济体系对于应对外部冲击、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具有关键作用。将中国38个沿海城市2006—2022年的面板数据作为样本,构建由抵抗与恢复能力、适应与调整能力和转型与创新能力组成的海洋经济韧性指标体系,对中国沿海城市及三大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韧性的区域差异、动态演进及收敛性开展研究。结果显示,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韧性总体上呈现出上升趋势,转型与创新能力增长较为缓慢;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韧性差异日益显著,超变密度成为总体差异的主要来源;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海洋经济韧性呈现单峰分布,东部海洋经济圈呈现双峰分布,表明出现明显的两极分化特征;全国、北部、南部海洋经济圈不存在σ收敛,东部海洋经济圈存在σ收敛,但均存在条件β收敛,说明各区域海洋经济韧性差异在长期会收敛到各自的稳态水平。根据研究结论,从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升级双轮驱动、开展“政策—产业—基础设施”三大协同、实施差异化发展策略三个角度提出建议,为提升中国沿海城市海洋经济韧性、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2025年06期 No.209 12-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0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64 ]

海洋发展研究

  • 美国新南极政策的内容特点、动因及对华影响

    赵宁宁;张杨晗;

    2024年,美国发布新版南极政策,在继承旧政策环境保护、科学研究、国际合作和资源管理四大基本目标的基础上,对实现目标的政策路径进行全面而细致的规划,提出了六项基本政策。新版的南极政策以维护美国领导为战略导向,通过规范引领与议程监督护持自身主导建立的南极治理机制,以巩固其在南极的科技优势为实现政策目标的主要依托,并灵活运用话语工具占据道义高地。这种政策倾向与战略特征不仅源于美国对近年来南极事务变化发展的跟进与调整,更暗含了美国尝试重新建立其在南极事务中的主导地位,并将地缘政治引入南极地区的复杂考量。在美国对华全面战略竞争背景下,美国愈来愈重视从地缘政治视角看待中国南极政策与行动。美国新南极政策对其南极行动作出了全面细致的规划,其主导南极事务的政策意图、监督他国的霸权作风、敌视中国的政策观念,将使得中国在南极的正常活动受阻、话语空间受限、国际形象受损。中国应该综合运用外交、科学、法律和宣传工具,拓展中国南极活动空间,维护自身南极安全与发展利益。

    2025年06期 No.209 2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8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9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大型国有港口企业数智化转型路径研究——以日照港为例

    李志刚;徐海卿;李志军;

    在数字经济时代,企业进行数智化转型是发展趋势,而港口作为重要的国有企业,其如何进行数智化转型是当前的重要议题。本研究以日照港为例,研究在“战略驱动—技术驱动—生态驱动”的三重驱动下大型国有港口企业的数智化转型路径,通过纵向单案例研究方法,深入剖析了其从战略重组、多元赋能到数智迭代三个阶段的转型全过程。研究发现,日照港通过顶层设计与资源整合,构建“港口+高校+科技企业”的协同创新体系,成功实现了从传统装卸业务向供应链集成服务的转型。在战略重组阶段,通过港口集团的战略驱动,完成战略资源的解构与重组,实现数智化战略的制定。在多元赋能阶段,借助产学研港创新联盟的技术资源提升与精研,构建数智平台。在数智迭代阶段,通过科技企业的赋能,完成生态资源的赋能与迭代,形成数智港口生态体系。最后,本研究提出“战略—技术—生态”的驱动逻辑与演化模型,为国有港口企业数智化转型提供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2025年06期 No.209 43-5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0 ]
  • 面向新质生产力的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评价研究

    纪玉俊;公洁;

    构建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在制造业领域的具体实践,有助于为新质生产力的形成与发展提供坚实载体。在分析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与新质生产力间相互关系的基础上,从产业结构高端化、产业生产智能化、产业转型绿色化、产业形态融合化和产业创新自主化出发,“五位一体”地选取评价指标,对2006—2022年全国284个城市的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进行测度,并分析其时空演进、组间转移和空间相关等特征。研究发现:从全国层面来看,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总体呈现上升趋势,其中高端化、智能化水平提高显著,而绿色化则相对缓慢;从时空演进角度来看,区域、城市间的发展差距较大,且存在进一步扩大的趋势,但随着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发展水平不断提高,空间溢出效应逐渐显现。本研究可为区域制造业发展政策制定提供参考,建议包括着力推进绿色化转型,统筹区域协同发展,强化技术溢出与资源共享机制,构建梯度联动、优势互补的制造业现代化产业体系格局等。

    2025年06期 No.209 57-7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54 ]
  • 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机理——以青岛市为例

    董文静;王昌森;张震;

    旅游经济韧性提升是推动旅游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探析城市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过程及其影响机理,有助于精准识别城市旅游系统的脆弱环节与恢复潜能,有的放矢地提升城市的旅游经济韧性。基于2012—2022年青岛市七区三市面板数据,构建旅游经济韧性评价指标体系,综合采用熵权TOPSIS法、核密度估计、Dagum基尼系数分析旅游经济韧性的时空演化特征,运用地理探测器探究其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在时序演变上,旅游经济韧性在研究期内不断优化,低韧性行政辖区对高韧性行政辖区存在追赶效应,但旅游经济韧性有向多极化演变的态势;在空间演化上,旅游经济韧性整体表现为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空间分异格局,韧性高值区呈现“点-线-面”空间扩散态势,区域差异呈现收敛态势;在空间差异上,旅游经济韧性差距主要源于区域间差异,东―西部差距趋于收敛,东―北部差距则呈扩大态势,西―北部差异始终保持最大;在影响因素上,城市化水平、旅游经济水平、旅游资源禀赋是当下影响旅游经济韧性的主要因素,三者的交互作用增强了其对旅游经济韧性的解释力。

    2025年06期 No.209 74-8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15 ]

政治与法律研究

  • 审执双重视角下对待给付判决程序保障论

    高星阁;梁远琴;

    同时履行抗辩权的特殊属性,决定了当事人既可提出抗辩,也可直接提起反诉。相应地,这两种方式对应的诉讼构造和执行规则存在差异。《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合同编通则若干问题的解释》首次区分了上述两种方式,并引入对待给付判决与同时履行判决以确立相应的程序规则。然而,认为对待给付判决有违辩论主义的质疑仍然存在,这主要是因为同时履行抗辩权的实体法属性尚未厘清,以致诉讼程序难以合理展开。因此,有必要从实体法角度理解同时履行抗辩权,并在程序法上构建其实现机制。在实体法层面上,同时履行抗辩权兼具抗辩和请求的双重实体法效力,对待给付判决并不违反辩论主义。而在程序法层面上,应通过审理程序与执行程序的双重视角,明确程序保障的具体内容。在审理程序中,应从消极释明、判项内容与判决效力三个方面,明确当事人的行为指引与法院的裁判规范。在执行程序中,应以平衡双方当事人的利益为目的,确定执行立案标准、审查规则以及救济路径。

    2025年06期 No.209 87-9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2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53 ]
  • 公益诉讼的另一种经验——巴西公共民事诉讼与公益保护

    刘天来;

    在我国拟对公益诉讼专门立法的背景下,巴西的公益诉讼制度具有理论和实践的双重参考价值。巴西公共民事诉讼在公益保护需求与制度供给的矛盾中出现,历经四十余年的发展历程,目前已形成以《公共民事诉讼法》为核心的制度体系。公共民事诉讼以保护分散利益、集体利益和同质个人利益为目的,在诉因范围、原被告资格、管辖、判决与既判力等方面迥异于民事诉讼,且附属制度为其提供重要支撑。马里亚纳矿难案和大众汽车侵权案体现了巴西公共民事诉讼的实际运作方式和诸多特点。通过定量分析可见,公共民事诉讼是巴西公益诉讼的主要渠道,使用率颇高,成效显著,但该制度也面临两大问题。比照巴西公共民事诉讼,本研究认为应从六个方面对我国公益诉讼制度进行构建与完善。

    2025年06期 No.209 98-11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5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91 ]

政治与法律研究_区域国别研究

  • 中亚安全态势演变(1991—2024):阶段特征与基本规律

    苏畅;

    以1991—2024年为研究时段,系统梳理中亚安全态势演变的阶段特征,结合诠释学方法构建“特征要素—影响变量”分析框架,揭示其内在演变逻辑,并尝试以此为分析工具研判其发展趋势。研究发现,三十余年来中亚安全形势由乱到治、由治到稳;安全风险由高到低,意识形态冲突从强到弱。中亚国家得以保持基本稳定,主要原因在于各种影响变量间存在此消彼长的动态平衡。政治稳定性与治理效能作为核心内生影响变量,与外生影响变量相互作用,驱动安全风险从高烈度传统与非传统安全冲突向复合型安全威胁转变。未来中亚的安全挑战源于复合型安全威胁与大国竞合的结构性压力。本研究为理解中亚安全生态的复杂性、探索中国—中亚安全合作路径提供理论视角。

    2025年06期 No.209 112-1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9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85 ]
  • 现代化进程中的印度与大国:双重“困境”下的三边互动

    高焓迅;

    对一国的现代化研究往往无法脱离特定的“时—空”背景,现代化与全球化进程存在一定程度的同步性。印度莫迪政府执政后,通过提升国家动员能力、加强社会凝聚力推动印度的现代化改革,尽管取得“亮眼”的发展成就,但其增长的可持续性也受到一定质疑。大国在印度外部国际体系层面的结构性调整对印度的现代化进程影响深远。在理论上,印度需要在与大国构建的国际制度性安排中找准有利于自身现代化发展的“元利益”;而在实践中,印度的安全与身份“困境”兼具“崛起—守成综合症”的特点:无法妥善处置同“崛起大国”之间的现实问题,旧有殖民印记也导致其无法加入“守成大国”的阵营。研究发现,在不同的时间阶段,印度与中国、美国、俄罗斯在战略价值、目标及政策路径上存在显著差异,展露出印度在与大国的互动过程中“合与分”的矛盾性、融入“百年变局”时代下全球化进程的被动性,以及“战略自主”在不同国际制度性安排之间表现出的复杂性。通过印度与大国的关系互动,进一步对印度现代化所需要的外部条件作出阐释。

    2025年06期 No.209 125-1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07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77 ]

语言与文学研究

  • 出土汉代长沙地区简牍所见涉鱼疑难语词丛考——以马王堆汉墓遣册及五一广场东汉简为中心

    周硕;

    鱼类在秦汉时期的经济生活、饮食结构、礼仪祭祀乃至社会风尚中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长沙地区出土的大量简牍资料中包含有不少涉及“鱼”的记录。以马王堆汉墓遣册与长沙五一广场东汉简为核心材料,聚焦这两批简牍中所见的涉鱼疑难语词,综合运用古文字学、训诂学、历史学、文献学、生物学等多学科方法,对“■鱼”“甘羹”“巾羹”“离巂”“烝秋”“煎秋”“强鲜鰿”等一批长期困扰学界的涉鱼疑难语词进行整理、考辨与分析,提出新的释读意见或更为合理的解释方案,并附带讨论五一广场东汉简所见的“以鱼为名”现象,为科学地利用这些简牍史料奠定文献基础,并为汉代南方区域经济史、物质生活史及生态环境史等研究提供新的切入点。

    2025年06期 No.209 136-1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4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65 ]
  • 人工智能时代的文学翻译——莫言作品的机器翻译与人工翻译比较研究

    孙逸群;

    以莫言作品为例,对比分析同一段语料的英语人工译文、英语机器翻译与西班牙语人工译文、西班牙语机器翻译之间的差异,探讨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在文学翻译中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尽管人工智能技术在语言层面的转化上具备优势,但在多数情况下实际翻译效果并不及优秀的人工译者。然而,作为一种交互生成式的人工智能技术,ChatGPT能够根据人类反馈的提示词,从对原作的理解、阐释与再造三个阶段,对莫言作品的译文进行优化。因此,未来的文学翻译有可能演变为人机协作模式下的翻译,更好地结合人工智能的技术与人类译者的智慧,以译出更为理想的译文。

    2025年06期 No.209 148-1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33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1754 ]

  • 海洋文化研究团队

    <正>海洋文化研究团队始于1997年创设的国内首家海洋文化研究机构——中国海洋大学海洋文化研究所。团队现有成员18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7人,讲师5人,团队负责人是修斌教授。团队围绕海洋强国建设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优势,统筹资源,开展海洋文化理论、海洋文化与中华文明、中外海洋文化交流、中国海洋文化遗产、中国海疆问题与海洋文旅发展等方面的研究和学术攻关,形成了一批标志性、创新性的科研成果。

    2025年06期 No.209 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0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3 ]
  • 《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年总目录

    <正>~~

    2025年06期 No.209 161-16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6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