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宣翻译的名与实——20世纪90年代以后研究述评
徐建国
摘要(Abstract):
外宣翻译是翻译的下属类别,其研究存在诸多困惑。困惑的原因之一是名实不清,表现在术语、译名、定位和性质四个方面。针对这四方面的述评,有利于构建外宣翻译的研究基础。
关键词(KeyWords): 外宣翻译;困惑;名与实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徐建国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沈苏儒.关于中译英对外译品的质量问题[A].《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59-72.
- [2]周锰珍,曾利沙.论关联性信息与价值[J].中国科技翻译,2006,(2):23-26,35.
- [3]曾利沙.从对外宣传翻译原则范畴化看语用翻译系统理论建构[J].外语与外语教学,2007,(7):44-46.
- [4]黄友义.坚持“外宣三贴近”原则,处理好外宣翻译中的难点问题[J].中国翻译,2004,(6):27-28.
- [5]李欣.外宣翻译中的“译前处理”———天津电视台国际部《中国.天津》的个案分析[J].上海科技翻译,2001,(1):18-22.
- [6]林继红.对外宣传语英译的等效观及语用策略[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2006,(4):67-70.
- [7]黄慧,贾卉.建构主义翻译观下的外宣翻译[J].上海翻译,2007,(4):38-42.
- [8]陈小慰.外宣翻译中“认同”的建立[J].中国翻译,2007,(1):60-65.
- [9]徐敏慧,董华.从功能翻译理论看对外宣传材料汉译英[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3):86-89.
- [10]林戊荪.改进中译外工作,更好地向世界介绍中国[A].《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6-14.
- [11]冉先萃.《今日中国》的翻译风格及其处理手法探讨[A].《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72-82.
- [12]张庆年.对外广播与翻译[A].《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82-89.
- [13]Newmark,Peter.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 [14]刘宪军.地方外宣资料译文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科技翻译,1998,(2):44-46,13.
- [15]张基.外宣英译的原文要适当删减[J].上海科技翻译,2001,(3):21-24.
- [16]袁晓宁.外宣英译的策略及其理据[J].中国翻译,2005,(1):75-77.
- [17]王银泉,钱叶萍,仇园园.跨文化传播语境下的外宣电视新闻导语译写策略[J].中国翻译,2007,(2):58-62.
- [18]陆秀英.信息转换在外宣篇章汉英翻译中的应用[J].华东交通大学学报,2007,(3):147-150.
- [19]何刚强.简谈单位对外宣传材料英译之策略[J].上海翻译,2007,(1):20-22.
- [20]王平兴.“近似对应”与“伪对应”[J].中国翻译,2007,(3):61-64.
- [21]Hol mes,James S.“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A].Hol mes,James S(ed.).Translated!Papers on Lit-erary Translation and Translation Studies[C].Amsterdamand Atlanta:Rodopi,1988.66-80.
- [22]程镇球.汉英翻译问题[A].《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37-45.
- [23]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J].中国翻译,2003,(6):47-49.
- [24]韩子满.应用翻译:实践与理论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5,(4):48-51,61.
- [25]黄忠廉.科学翻译的分类及其作用[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4,(4):106-110,131.
- [26]林克难.从信达雅、看易写到模仿-借用-创新[J].上海翻译,2007,(3):5-8.
- [27]Snell-Hornby,M.Translation Studies:An Integrated Ap-proach[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Press,2001.
- [28]吕俊,侯向群.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
- [29]唐艳芳.从外宣资料的英译看译者应具备的素质[J].温州大学学报,2002,(4):51-54.
- [30]陈敏.谈外宣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J].湖南科技学院学报,2006,(8):168-171.
- [31]黄友义.从翻译工作者的权利到外宣翻译[J].中国翻译,2005,(6):31-33.
- [32]刘雅峰.译有所为,译者何为[J].山西师大学报,2008,(3):140-142.
- [33]段连城.呼吁:请译界同仁都来关心对外宣传[A].《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C].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19-37.
- [34]周领顺.试论企业宣传文字中壮辞的英译原则[J].上海科技翻译,2003,(3):59-60.
- [35]爱泼斯坦,林戊荪,沈苏儒.呼吁重视对外宣传中的外语工作[J].中国翻译,2000,(6):2-4.
- [36]顾静.透视美国新闻期刊对中国特色词汇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5,(1):57-60.
- [37]贾卉.意识形态与美国《新闻周刊》涉华词语的翻译[J].上海翻译,2008,(2):27-31.
- [38]丁衡祁.对外宣传中的英语质量亟待提高[J].中国翻译,2002,(4):44-46.
- ①1992年出版的《中译英技巧文集》包括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学术研讨会上的讲话、发言和提交的论文;第二部分是近几年来发表在报刊上有关中译英技巧的文章。研究对象一般都体现在文章的标题中,但文集目录中未见含有“外宣翻译”的文章标题。此外,在出版说明中,所收编的文章都被列入以下类别:对外宣传的中译英、各类体裁作品的中译英、中译英教学和人才培养、中译英技巧。所以可以推测出,“外宣翻译”在当时尚未被正式采用。参见“《中国翻译》编辑部.中译英技巧文集.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2”。
文章评论(Com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