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崔凤;徐霄健;
依托于长岛木帆船制造技术而发展起来的早期远海捕捞业是科学的海洋实践活动,也是早期海洋群体生活体验的一种典型的策略行为,它的起源、衍生与发展有其特定的历史根源和社会发展规律。技术的社会选择与社会定位过程是技术社会化过程的主要决定性因素。在长岛木帆船的技术社会化过程中,生产技术要依托于生产工具而存在,技术的行动主体是技术与社会互动的中介变量,而自然条件、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是决定技术社会化过程的动力机制。在渔村社会中长岛木帆船制造技术的产生和传播不是偶然的历史因素,而是社会或个体自我发展的一种特殊需要,这种需要直接决定了技术的社会定位,根据这一社会定位人们选择了一套适应于当地自然环境的生产实践方式,并以此建构了特殊的利益交换关系和互动原则。因此,对传统生产工具的技术社会化过程的科学分析,可以更好地解释社会生产制度、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的变化,并对社会变迁的客观规律和社会结构的内部调整形成一种理性的认识。
2019年04期 No.168 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59 ] - 王书明;董兆鑫;
肯尼斯·A·古尔德等人认为湿地利用的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是相互冲突的。一方面交换价值表现为经济发展需要利用不同形式的土地资源,获得经济收益;另一方面使用价值表现为人们对待开发的湿地有生态美学方面的要求。当地居民、地方政府、开发商作为确定型利益相关者,他们对利用湿地产生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存在利益冲突。政府决定采取有限开放的方式管理作为稀缺资源的湿地以及利益冲突;利益相关者在开放的有限制的参与过程中提出有关方案和对方案的异议,最后在技术层面对方案加以确定。有限开放的参与有利于管理稀缺资源,其内在逻辑是通过利益相关者的资源调动以实现方案在最广泛程度上的合理性和代表性,但利益相关者的内在不平衡因素也有可能导致参与和结果的不平等。这些理念和做法对于我国滨海湿地建设生态文明有重要的启发意义。
2019年04期 No.168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15 ] - 刘敏;
由于海岛渔民传统海洋经济活动带来了海洋生态资源退化,海岛乡村发展面临困境,海岛旅游开发成为海洋生态保护与海岛乡村振兴的重要措施。海岛旅游开发给海岛渔村带来了发展与就业机会,原本外迁的海岛渔民开始返迁,海岛空心化问题得到缓解,海岛乡村振兴得以推进。然而,由于旅游收益分配不均和相对剥夺感的增加,海岛旅游开发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海岛渔民的生活习惯被打乱,生活成本上升,生活空间受到挤压。此外,海岛旅游开发还带来了诸多环境污染问题,不利于海洋生态保护。为此,如何将海岛旅游开发嵌入到相互依赖的海岛社会关系中,是海岛旅游可持续发展所面临的重要课题,而环境经济社会学则可以成为分析和解决该问题的有效理论视角。
2019年04期 No.168 16-2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1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695 ] - 张一;马雪莹;
长期以来,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既强调以经济效益为基础的效率,也强调生态效益的公平,具有注重集约利用海洋资源和有效保护海洋环境的价值取向。然而在海洋实践过程中,持续存在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失衡而引发社会矛盾的现象,这种失衡与社会效益缺位密不可分。管理部门的"经济人"属性导致的本位主义和工具理性取向、社会海洋生态价值观缺失导致的个体逐利意识以及社会效益本身存在的外部性问题,是海洋生态文明建设中社会效益价值目标长期缺位的内在逻辑。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必须依赖于对社会效益的清晰认知,并以此作为实践的标准和目标,在此视角下创新模式,着重点应是建设中的社会价值,以体现出人本精神和民生取向。
2019年04期 No.168 23-2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520 ]
- 罗国强;文鑫;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了争端解决机制的组成、权限、审理程序等,但是在形成有强制拘束力裁决的执行问题上却鲜有涉及。从目前对国际法院、国际海洋法法庭以及仲裁法庭的案件执行信息统计来看,三者执行情况存在一定的差异。从1994年《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生效开始,国际法院受理案件18件,审结13件,其中6件都没有得到合理善意充分执行;国际海洋法法庭受理案件25件,审结25件,未执行3件;仲裁法庭受理案件22件,审结13件,5件没有得到执行。而产生这种执行差异的原因包括机构设置本身的权威性、案件的内容和裁决、执行保障等因素。为此,可以构建执行监督体系和创设强制执行措施来作为设想,进一步保障《联合国海洋法公约》所涉争端解决机制的合理善意充分地执行。
2019年04期 No.168 44-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8K] [引用频次:8 ] |[下载次数:1005 ] - 刘恩媛;
日本宣布,从2019年7月起正式退出《国际捕鲸管制公约》,在其专属经济区重启商业捕鲸。日本坚持认为其捕鲸行为不违反国际法,退约前做为缔约国有在南大洋"科研"捕鲸的权利,退约后其对领海和专属经济区内的生物资源拥有主权权利;反捕鲸组织对捕鲸船的暴力行为是海盗行为、生态恐怖主义、违反海上避碰规则。由于国际法院判定日本的"科研"捕鲸是商业行为,日本退约时的声明不符合国家单方行为的法律要件,日本退约并不能停止各国间的"鲸鱼战争"。由于"鲸鱼战争"争夺的是公海和南极的资源,各国都坚持本国利益优先,冲突持续不断。"鲸鱼战争"本质上是以法律形式体现出来的政治问题,政治谈判解决是更优的选择。
2019年04期 No.168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808 ]
- 贺鉴;堵泽西;
在全球海洋治理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的大背景下,我国提出与其他国家建立开放包容、具体务实、互利共赢的蓝色伙伴关系,这有利于我国与其他国家开展海洋资源开发与合作,共同打造海洋命运共同体。埃及作为"一带一路"的重要节点国家,构建中埃两国蓝色伙伴关系,尤其是发展中埃两国蓝色经济伙伴关系显得尤其重要。有必要引入SWOT分析法对中埃蓝色伙伴关系构建中的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等因素进行分析,由于SWOT分析作为定性研究不能将各因素的权重进行准确的定位,因此继续引入APH分析法将SWOT中各因素进行权重排序,并将各个要素的权重画成战略四边形确定两国应采取SO型战略,据此得到中埃两国在蓝色伙伴关系构建中的具体实施路径。
2019年04期 No.168 68-7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06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29 ] - 王娟;杨晨;
小型岛屿国家有着不同于大陆国家、大型岛屿国家、主权国家附属海岛的独特发展特征,旅游业在其发展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文章基于Web of Science数据库,运用Citespace分析方法对1986年到2017年30年间的小型岛屿经济体旅游开发问题进行知识图谱分析后发现:在研究内容上,与旅游相关的研究起步早、持续时间长,具有多学科分布特征;在研究热点上,旅游影响、气候变化、经济增长等始终居于各聚类关系的主导地位;在研究分布上,以欧美等临海国家为核心地域,形成具有旅游研究共同体特征的合作网络。为深入分析小岛国的旅游经济发展特征,从旅游开发与地方经济发展、旅游发展约束与风险管理、旅游开发与贫困缓解,以及旅游发展模式与治理四个方面对小岛国旅游经济开发的研究内容进行系统化述评,认为小岛屿国家旅游经济依赖的正负效应、海洋政策与岛屿恢复力、旅游投资风险管理、治理转向与社区赋权等方面是其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对我国海岛旅游开发与治理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2019年04期 No.168 79-8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79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71 ] - 纪晓曦;黄安民;金艳方;王丽霞;
我国海洋事业近年来得到了较快的发展,海洋体育旅游已由单一的滨海旅游向滨海、远洋旅游复合发展。在发展的同时,海洋体育旅游安全问题也显现出来。安全表现形态有自然灾害、交通事故、娱乐项目安全事故、治安犯罪和生物侵害等。虽然政府和旅游企业逐步加强安全管理,但仍存在不足。本文在分析海洋体育旅游安全现状的基础上,深入剖析了海洋体育旅游安全管理存在的六个方面的问题,最后从加强国家顶层设计,建立健全新兴项目旅游法规,完善预警、应急、救援机制,旅游设施设备安全管理,引导信息化安全管理的推广,促使安全教育进一步普及,加强安全保险的灵活性和人性化等六个方面对加强海洋体育旅游安全管理提出了建议。
2019年04期 No.168 89-9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79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711 ]
- 王舒鸿;王小青;
近年来我国对外贸易发展不断加快,但伴随而来的环境污染问题也越来越严重。考虑到污染排放的动态持续变化特征,本文利用动态面板模型对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的规模效应、结构效应和技术效应进行量化分析。结果表明,贸易自由化在一定程度上会加剧环境污染程度。其中,结构效应为正,资本密集度提高会引起污染排放增加的负面效应;当人均收入较低时规模效应大于技术效应,两者的合效应对污染产生正向影响;当人均收入较高时规模效应小于技术效应,两者的合效应对污染产生负向影响。进一步检验贸易自由化对环境污染是否存在地区差异,发现贸易自由化有利于改善东部地区的环境质量,但会导致中西部地区的污染排放量增加。政府应该因地制宜,制定更有针对性的政策方案,东部地区进一步鼓励发展环保技术,吸收和借鉴国外环境友好型生产技术;中西部地区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应合理规划区域内产业布局,实现产业结构合理化,同时进行合理的招商引资,防止进一步恶化生态环境。
2019年04期 No.168 96-10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7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603 ] - 孟繁邨;李天成;苏志伟;
文章利用2014年中国劳动力动态调查(CLDS)数据,使用有序Probit回归模型,研究城市融合对流动农民工身体健康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的融合阶段下,城市融合的分维度对流动农民工身体健康的影响有显著差异。进一步按照迁移方式分组发现,融合结构的改变同样影响到流动农民工的身体健康。随着融合阶段的深入,其各维度对健康的影响存在动态的变化。当跨省迁移与省内迁移均进入到高级阶段的时候,其融合结构趋于一致,融合对健康影响的差异性不再存在。最后,本文还针对研究结果提出了鼓励混合居住模式、改善流动农民工的就业环境等政策建议。
2019年04期 No.168 104-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89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