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郑海麟;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82 ] - 邢广梅;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926 ] - 张良福;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833 ] - 朱锋;秦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872 ] - 金永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960 ] - 邹克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1176 ]
- 高强;公建霞;
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逐渐凸显,促进海水养殖业与海域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尤为关键。本文基于海水养殖复合生态系统视角,在探究我国生态化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从耦合思路的设计、耦合载体的选择及耦合控制的运行三方面构建综合体系。该体系以生态化海水养殖模式为核心,纵向上采用线耦合方式,打造生态化全产业链,横向上采用面耦合方式,形成生态、社会、经济子系统相互支持的局面,耦合控制贯穿综合体系全程,实现其闭环运行与不断纠偏,以期实现综合效益的螺旋递增。
2019年03期 No.167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87 ] - 付秀梅;薛振凯;刘莹;
继"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不断加快海洋空间探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现存在科研创新不足、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提出推进供给侧要素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优化产业发展体制等建议措施;构建基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医药产业创新政策环境模式,设计基于合作共赢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路径,以此加快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优化升级,以期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9年03期 No.167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1804 ] - 宁凌;欧春尧;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中的先导性与引领性作用日益显著,如何选择适宜其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产业创新生态位,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创新生态位理论探讨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演化机理,以创新环境、创新支持、创新产出为分析维度,采用突变级数法对沿海省市创新生态位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各省市海洋创新生态位存在明显差异,区域海洋创新资源分布的均衡性问题日益突出,沿海省份创新环境以华东、华南部分地区最优,更有利于培育创新生态位、拓展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2019年03期 No.167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34 ] - 姜秀敏;陈坚;
《"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提出的三条蓝色经济通道计划,对拓展中国海洋伙伴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三条蓝色经济通道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背景下共建三条蓝色经济通道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包括深化民间交流,增强双方信任感;谨慎处理地缘问题;因国施策,关注各沿线国家利益诉求等为基础的合作策略,从而为中国加强沿线国家的沟通与协调,实现构建符合各方总体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提供一定参考。
2019年03期 No.167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579 ]
- 曲金良;
"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今日人们的热谈。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丝绸之路"的内涵,指的是数千年中外关系历史上包括内陆和海上的一条条连通中外的丝绸——还有陶瓷、茶叶、木材、香料和其他"物质"作为贸易商品的"商路";并由此来赋予其对今日"一带一路"建设可资借鉴、传承、弘扬的"历史意义"。但这不是历史上一条条"陆路""海路"即今日所谓的"丝绸之路"的全部内涵,而且不是主要的、主体的内涵,因而需要对此作出符合历史原貌、原义和定位的解读,否则就是歪曲、虚无、亵渎历史。尽管迄今已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不少辨正析误的解说,但仍嫌力度不够,或不到位,或本身也有误,至今学界和社会上仍然误读误识普遍,谬种流传,不可不再加辨说。要之,中外关系暨中外交通历史上的一条条"陆路""海路",即今所谓"丝绸之路",就其主体内涵而言,就是中外联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性"文化通道",亦即"文化线路"。"丝绸之路"只不过是这种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线路"的形象化"代称";这其中,政治要素是第一要素,最"上位"要素,离开了中国历朝历代"中外一体""天下一家"的政治建构,无论"陆上""海上",作为"商路"的"丝绸之路"都不会存在。古代"丝绸之路"在近代的终结,就是这种政治建构被腐蚀瓦解的结果。
2019年03期 No.167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176 ] - 黄劲;黄少强;
概述清代《敕封天后志》版画中施琅收复台湾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妈祖文化情境,展现征台海战图像中的"井泉济师""引舟入澳""澎湖助战""海岸清泉"等妈祖视觉营造过程。探讨妈祖志书里情节性叙事既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宗教宣传工具,同时也是中华妈祖信仰传播的重要遗产,对于推动海峡两岸的妈祖文化交流及和平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2019年03期 No.167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4 ]
- 韩立新;蔡爽;朱渴;
随着北极海冰加速融化,连接东北亚与北美、北欧新的海上航线已经开通,各国都对此给予了密切的关注。无论是环北极八国,还是近北极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作为近北极国家的中、日、韩三国,在北极航线事务上既拥有共同的立场,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力求在北极航线事务上抢占先机,日本与韩国均于2015年出台了最新的北极政策,对其北极航线事务的参与作出了具体的战略规划。根据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及国内外形势需要,中国也于2018年1月出台明确了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日、韩三国的北极政策既有很大程度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中国在此白皮书指引下,应加快出台《海洋基本法》,制定推进北极治理政策的具体执行计划。
2019年03期 No.167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966 ] - 白佳玉;齐郁;
中国北极政策制定符合国家理性逻辑的成本效益分析。当前中国北极合作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可从时间、领域、空间三个维度进行概括:即在较长时间维度进行合作规划,侧重低阶政治领域合作,以与北极国家展开双边合作,并在北极国家管辖范围内合作为主而以国家管辖范围外合作为辅。通过运用成本效益理论,构建北极合作净现值模型对现有合作进行分析,可知当前中国作为理性合作参与者基于对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声誉的重视开展北极合作,在北极合作决策中采纳低贴现率,并从未来较长时间维度内规划预期收益。当前的合作实践是国家理性的体现,符合最大化合作净现值收益的规划目的。未来在结合具体国情下,决策者会适当提高贴现率,进一步拓展在集体行动的合作形式,适度提高成本效益回报比例。
2019年03期 No.167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