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洋发展研究_中国海洋强国战略治理体系(笔谈)

  • 郑和拓展的海上丝绸之路及其国际意义再认识

    郑海麟;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88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82 ]
  • 海洋强国战略框架下的我国海上安全

    邢广梅;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3-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7K]
    [引用频次:9 ] |[下载次数:926 ]
  • 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若干理念与原则

    张良福;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6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833 ]
  • 中国海洋强国治理体系建设:立足周边、放眼世界

    朱锋;秦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8-1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872 ]
  • 美国军舰南海航行自由行动目的及中国的应对

    金永明;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10-1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960 ]
  • 国际海洋法对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涵

    邹克渊;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完整提出了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它们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的基本体系。这些内容在习近平总书记主持的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建设海洋强国研究进行第八次集体学习时得到发展,即"四个转变"。此后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得到深化,即"要坚持陆海统筹,加快建设海洋强国;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换言之,其提出了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原则、方向和路径,构成中国海洋强国战略完整的治理体系。为此,有必要研究中国加快建设海洋强国的外部环境和主要挑战,并回顾历史、把握现状和展望未来,以进一步完善国内海洋管理制度,为实现中国海洋强国战略目标作出贡献。

    2019年03期 No.167 1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9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1176 ]

海洋发展研究_海洋经济

  • 我国生态化海水养殖综合体系构建——基于复合生态系统耦合机制视角

    高强;公建霞;

    目前我国海水养殖业快速增长,环境污染和生态失衡问题逐渐凸显,促进海水养殖业与海域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尤为关键。本文基于海水养殖复合生态系统视角,在探究我国生态化海水养殖产业发展现状及问题的基础上,尝试从耦合思路的设计、耦合载体的选择及耦合控制的运行三方面构建综合体系。该体系以生态化海水养殖模式为核心,纵向上采用线耦合方式,打造生态化全产业链,横向上采用面耦合方式,形成生态、社会、经济子系统相互支持的局面,耦合控制贯穿综合体系全程,实现其闭环运行与不断纠偏,以期实现综合效益的螺旋递增。

    2019年03期 No.167 15-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11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87 ]
  • “一带一路”背景下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研究

    付秀梅;薛振凯;刘莹;

    继"一带一路"和"人类命运共同体"倡议提出以来,我国不断加快海洋空间探索,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迅速发展。文章通过实地调研、运用SWOT分析法系统分析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现存在科研创新不足、产业链条不完整等问题,提出推进供给侧要素创新、促进产业集聚发展、提升科研成果转化、优化产业发展体制等建议措施;构建基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的医药产业创新政策环境模式,设计基于合作共赢的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国际合作路径,以此加快我国海洋生物医药产业优化升级,以期实现产业可持续发展。

    2019年03期 No.167 21-3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14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1804 ]
  • 中国沿海省份创新生态位适宜性评价研究

    宁凌;欧春尧;

    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我国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中的先导性与引领性作用日益显著,如何选择适宜其发展的创新生态环境、培育产业创新生态位,是促进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问题。基于创新生态位理论探讨了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技术演化机理,以创新环境、创新支持、创新产出为分析维度,采用突变级数法对沿海省市创新生态位适宜性进行评价。研究表明,各省市海洋创新生态位存在明显差异,区域海洋创新资源分布的均衡性问题日益突出,沿海省份创新环境以华东、华南部分地区最优,更有利于培育创新生态位、拓展产业创新生态系统。

    2019年03期 No.167 31-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9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334 ]
  • 论海洋伙伴关系视野下三条蓝色经济通道建设

    姜秀敏;陈坚;

    《"一带一路"建设海上合作设想》中提出的三条蓝色经济通道计划,对拓展中国海洋伙伴关系有着重要意义。三条蓝色经济通道经历了不同发展阶段,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背景下共建三条蓝色经济通道面临一系列挑战,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包括深化民间交流,增强双方信任感;谨慎处理地缘问题;因国施策,关注各沿线国家利益诉求等为基础的合作策略,从而为中国加强沿线国家的沟通与协调,实现构建符合各方总体利益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提供一定参考。

    2019年03期 No.167 38-4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579 ]

海洋发展研究_海洋文化

  • 再论古代“丝绸之路”的主体内涵及其历史定位

    曲金良;

    "丝绸之路"已经成为今日人们的热谈。在大多数人的心目中,"丝绸之路"的内涵,指的是数千年中外关系历史上包括内陆和海上的一条条连通中外的丝绸——还有陶瓷、茶叶、木材、香料和其他"物质"作为贸易商品的"商路";并由此来赋予其对今日"一带一路"建设可资借鉴、传承、弘扬的"历史意义"。但这不是历史上一条条"陆路""海路"即今日所谓的"丝绸之路"的全部内涵,而且不是主要的、主体的内涵,因而需要对此作出符合历史原貌、原义和定位的解读,否则就是歪曲、虚无、亵渎历史。尽管迄今已有不少学者对此作了不少辨正析误的解说,但仍嫌力度不够,或不到位,或本身也有误,至今学界和社会上仍然误读误识普遍,谬种流传,不可不再加辨说。要之,中外关系暨中外交通历史上的一条条"陆路""海路",即今所谓"丝绸之路",就其主体内涵而言,就是中外联结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综合性"文化通道",亦即"文化线路"。"丝绸之路"只不过是这种整体意义上的"文化线路"的形象化"代称";这其中,政治要素是第一要素,最"上位"要素,离开了中国历朝历代"中外一体""天下一家"的政治建构,无论"陆上""海上",作为"商路"的"丝绸之路"都不会存在。古代"丝绸之路"在近代的终结,就是这种政治建构被腐蚀瓦解的结果。

    2019年03期 No.167 46-5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7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1176 ]
  • 《敕封天后志》中施琅征台图像探析

    黄劲;黄少强;

    概述清代《敕封天后志》版画中施琅收复台湾和维护祖国统一的妈祖文化情境,展现征台海战图像中的"井泉济师""引舟入澳""澎湖助战""海岸清泉"等妈祖视觉营造过程。探讨妈祖志书里情节性叙事既是"成教化、助人伦"的宗教宣传工具,同时也是中华妈祖信仰传播的重要遗产,对于推动海峡两岸的妈祖文化交流及和平发展具有特殊意义。

    2019年03期 No.167 52-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31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24 ]

海洋发展研究_极地问题研究

  • 中日韩北极最新政策评析

    韩立新;蔡爽;朱渴;

    随着北极海冰加速融化,连接东北亚与北美、北欧新的海上航线已经开通,各国都对此给予了密切的关注。无论是环北极八国,还是近北极国家,都制定了相关的政策。作为近北极国家的中、日、韩三国,在北极航线事务上既拥有共同的立场,又存在着激烈的竞争。力求在北极航线事务上抢占先机,日本与韩国均于2015年出台了最新的北极政策,对其北极航线事务的参与作出了具体的战略规划。根据参与全球海洋治理及国内外形势需要,中国也于2018年1月出台明确了的北极政策白皮书。中、日、韩三国的北极政策既有很大程度的共性,也有各自的特色。中国在此白皮书指引下,应加快出台《海洋基本法》,制定推进北极治理政策的具体执行计划。

    2019年03期 No.167 58-6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K]
    [引用频次:24 ] |[下载次数:966 ]
  • 成本效益分析视角下中国参与北极合作的实证考察与政策阐析

    白佳玉;齐郁;

    中国北极政策制定符合国家理性逻辑的成本效益分析。当前中国北极合作具有的规律性特征可从时间、领域、空间三个维度进行概括:即在较长时间维度进行合作规划,侧重低阶政治领域合作,以与北极国家展开双边合作,并在北极国家管辖范围内合作为主而以国家管辖范围外合作为辅。通过运用成本效益理论,构建北极合作净现值模型对现有合作进行分析,可知当前中国作为理性合作参与者基于对北极地区可持续发展以及中国国际声誉的重视开展北极合作,在北极合作决策中采纳低贴现率,并从未来较长时间维度内规划预期收益。当前的合作实践是国家理性的体现,符合最大化合作净现值收益的规划目的。未来在结合具体国情下,决策者会适当提高贴现率,进一步拓展在集体行动的合作形式,适度提高成本效益回报比例。

    2019年03期 No.167 68-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10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97 ]

文化产业研究

  • 消费升级背景下旅游演艺创新发展策略探析

    张立波;吕明圆;

    旅游产业中的消费升级体现为消费动机、消费理念和消费能力的升级,在此背景下,游客对休闲度假产品和品质游的需求不断提升,以旅游演艺为代表的文旅产品前途光明。然而盲目投资、创新缺位、重复性竞争和马太效应严重等问题制约了旅游演艺的持续发展。产业结构转型、发展动力转向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的新趋势,对此,旅游演艺需顺应消费升级的变化趋势,从产品发展和产业运作两个层面寻找合适的创新路径:在产品的基础层、体验层、精神层不断调整和创新;产业化运作则需充分调动政府、企业和社会在价值共创中的力量,从而实现旅游演艺的良性运作和长远发展。

    2019年03期 No.167 78-8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840 ]
  • “互联网+”与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实现路径——基于网络化关系的视角

    吴倩;

    以传播革命导致的"网络化关系"为理论视角,基于既有实践案例,探究"互联网+"时代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的过程机制,并据此提出相应的政策启示。研究发现:网络化关系在价值衍生、创意生成、精准分发和组织结构四个面向上作用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新性发展,实现了产业价值与文化价值互相赋能的新景象,为真正的国家文化自信提供新的可能。通过理念更新与制度保障打破连接壁垒,达成产业与事业、生产与消费、经济与社会等的多重连接以促成关系网络中的价值涌现;突出互联网文化生态内部自组织的力量,走向开放、协调、互相滋养的多元主体中的系统治理是传统文化+互联网时代文化政策的调适方向。

    2019年03期 No.167 84-8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6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495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政策环境、行业技术、企业能力与“四新”企业创新绩效

    宁靓;胡全峰;孙晓云;

    "四新"企业是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驱动力量。提升创新能力是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是发展新工业的重要基石。为了探究我国"四新"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因素及路径效应,基于问卷调查数据,选取113家"四新"企业作为研究样本,通过探索性因子分析提取宏观政策环境、中观行业技术特征、微观企业能力、企业创新投入、企业创新绩效五个主因子,并通过验证性因子分析,构建结构方程模型(SEM)研究"四新"企业创新绩效路径效应。结合研究结论,提出了我国"四新"企业创新绩效的提升策略。

    2019年03期 No.167 90-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1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449 ]
  • 基于语言评价标准的大规模群体评价方法及应用

    李贵清;李红;

    在现有的语言评价方法中,普遍存在由于评价标准不同而导致评价结果有差异的现象,针对这种不足,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语言评价标准的大规模群体评价方法。考虑到群体信息密度对群体信息集结的影响,本文首先建立了专家语言评价标准体系,接着给出了在该标准体系下的语言信息量化方法,然后定义了信息一致度,并据此确定群体信息密度,以得出最终的群体评价信息结果。最后,通过一个算例验证了该方法的合理性和有效性。

    2019年03期 No.167 99-10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63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40 ]

法学研究

  • “一带一路”国家间金融监管合作法律问题研究

    徐忆斌;马小晴;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推进以及区域内国家金融合作的不断深入,金融监管合作问题日益凸显,具体表现为双边金融监管合作协议形式约束性不强、执行力较弱、多边金融监管合作协议缺乏系统性、金融监管合作协议覆盖层面较低、缺乏统一的金融监管合作标准和金融监管跨国协调机构、金融信息透明度较低。通过对"一带一路"国家间金融监管合作法律问题进行系统分析,以此归纳出解决"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家金融监管合作法律问题的建议:即以良法之治为理念制定"一带一路"多边金融监管合作规则,辅以大国引导,不断推动"一带一路"多边金融监管规则的落实。

    2019年03期 No.167 106-1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656 ]
  • 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立法的演进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胡家强;司羽嘉;

    相比其他国家,美国科技成果转化立法较为先进。美国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立法,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以《拜杜法案》为转折点的。此后,经过不断实践,美国先后出台了《史蒂文森——怀勒技术创新法》、《联邦政府技术转让法》、《军转民、再投资和过渡援助法案》等一系列法律,这些法律相辅相成,最终形成美国现今涉及面广的科技成果转化立法领域。中国在相关方面起步较晚,美国的经验固然值得我国借鉴,但中国有其独特的国情,加之法律适用的环境也会随着时代变化而变化,这就需要我们在对中国现状加以分析的基础上,讨论美国立法值得借鉴之处。

    2019年03期 No.167 115-1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7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946 ]

语言学研究

  • 基于CIPP的大学外语翻转课堂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尹玮;

    因为教学理念、教学目标和教学形式的颠覆性,翻转课堂在大学英语混合式教学改革实践中的作用已经越来越显著。而确立一套区别于传统课程的多维度的课程评价体系,已经成为大学外语课程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大学外语翻转课堂课程评价体系构建的背景、特点和意义入手,引入CIPP评价模型,从背景、输入、过程和结果四个维度构建大学外语翻转课堂课程评价体系,以期为采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相关课程提供评价范式,从而丰富翻转课堂研究的维度,提高翻转类课程的教学效用。

    2019年03期 No.167 121-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42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1007 ]

中国海洋大学校园风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