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洋发展研究_极地问题研究

  • “冰上丝绸之路”背景下的中俄北极能源合作——以亚马尔LNG项目为例

    孙凯;马艳红;

    中俄北极能源合作是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亚马尔LNG项目是其中的旗舰项目。目前,受油气供需市场及国际形势的影响,中俄两国在北极能源合作方面一拍即合,前景广阔。但受美日因素制约、合作质疑、技术水平制约等影响,中俄北极能源合作尚面临一些困境。因此,在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的背景下,中国应以亚马尔LNG项目的成功推进为突破口,与俄方加强战略互信与战略互需,深化北极能源合作。

    2018年06期 No.164 1-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3K]
    [引用频次:49 ] |[下载次数:1645 ]
  • 北极航线开发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一个文献综述

    李振福;陈卓;陈雪;陈霄;

    随着"冰上丝绸之路"共建的不断发展,诸多文献从多层次和多角度探究了"冰上丝绸之路"的相关问题以及未来发展趋势,而"冰上丝绸之路"与北极航线开发密切相关,所以将北极航线开发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相关联作为切入点,探索其研究趋势具有重要意义。针对环北极国家及域外国家有关北极航线开发利用的政策和实践、北极航线开发、"冰上丝绸之路"建设以及两者关联性的研究现状进行系统总结和分析。对现有研究进行客观评价,指出目前对北极航线开发与"冰上丝绸之路"建设问题的研究呈现出研究领域范围较广、研究成果集中丰富、研究方法各具特色、研究理论较扎实但一些领域研究仍不够深入、缺乏量化模型支持以及研究理论缺乏系统性等特点。进而提出在研究视角、内容、方法及理论上进一步探讨、发展或突破的空间。

    2018年06期 No.164 7-1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3K]
    [引用频次:14 ] |[下载次数:1788 ]

海洋发展研究_海洋经济

  • 创新价值链视角下区域海洋科技创新效率比较研究

    徐胜;李新格;

    基于创新价值链理论将海洋科技创新过程分为创新研发阶段和成果转化阶段,运用两阶段DEA模型对中国2006—2014年11个沿海地区的海洋科技创新效率进行测度。结果表明,在全国层面上,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远高于创新研发效率,较低水平的创新研发效率导致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效率总体水平不高;海洋科技创新研发效率和综合效率整体呈上升趋势,海洋科技成果转化效率则整体呈下降趋势。在区域层面上,海洋科技创新综合效率及分阶段效率的地区差异明显,且分阶段效率协调程度差。

    2018年06期 No.164 19-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52K]
    [引用频次:48 ] |[下载次数:901 ]
  • 向海经济:内涵特征、关键点与演进过程

    王波;倪国江;韩立民;

    向海经济是新时期所提出的一种经济发展模式,在深化对外开放格局、推动国内经济转型升级与高质量发展方面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分析了向海经济的理论内涵、特征、关键点与演进过程,认为向海经济是是以陆域经济为基础,以海洋经济为依托,以海岸带为空间载体,以现代港口为支点,以科技创新为驱动,以生态文明建设为保障,以完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有效衔接陆海通道、实现陆海经济互动融合为目的的开放式经济新模式,空间指向性、演进层次性、发展综合性、高技术依赖性、开放包容性、生态环保性等特征显著,陆域经济、海洋经济、现代港口与海洋交通运输是支撑向海经济发展的关键点,并将向海经济演进过程划分为三个阶段,即以陆促海、以海带陆、海陆互动。

    2018年06期 No.164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93K]
    [引用频次:42 ] |[下载次数:1406 ]

海洋发展研究_海洋法学

  • 构建海洋环境救助报酬制度的正当性研究——一个法律生态化的视角

    高俊涛;

    古老的传统海难救助法其形成与发展都根植于海上财产救助,先天缺乏对船源污染海洋环境保护的关注,在生态文明建设中需要进行生态化转向。依据生态法预防为主原则,生态化的法律应制定相应法律规则鼓励船源污染海洋环境救助行为。而生态化法律中,环境救助人不应是单纯的经济人,而应定位为生态理性经济人。在海商法私法体系下,对于属于理性生态经济人的环境救助人,激励其环境救助行为应以报酬为主要方式,要以救助报酬激励为核心思路推进环境救助制度建构。

    2018年06期 No.164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406 ]
  • 国际人权法视野下的中国海员劳动权保护研究

    张敏;王昊;

    随着我国批准加入《2006海事劳工公约》以及海洋强国战略的实施,海员权益保护的落实将日益迫切。国际人权法视野下对劳动权及对海员劳动权保护有着明确的规则,中国在国际人权法规则框架下,国家对海员人权的"承认"、"承担"和"保护"履行了国家义务,也存在实施的局限。文章从海员人权保护的高度,结合我国海员劳动权利保护中突出的海员社会保障机制问题,及运用社会风险管理措施建立海员救助基金,作为完善海员劳动权保护的制度突破。

    2018年06期 No.164 41-4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5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748 ]

海洋发展研究_海洋文化

  • 口述史视野中的海南疍民与南海关系研究

    周俊;

    尽管近年来海南疍民与南海关系研究已受到不少学者关注,但口述史还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口述史对研究海南疍民与南海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有利于我们理解海洋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有利于更好地开发经营南海诸岛;有利于海南疍民民间文化遗产的搜集和保护;有利于中外交流,共建海上丝绸之路。口述史不仅可以为我们提供文字档案鲜有的资料,还可以帮助我们开拓新的南海研究的视野。

    2018年06期 No.164 49-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2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531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传统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协同过程与因子研究

    王玉梅;林少钦;孙玉洁;

    在系统地分析传统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协同的内涵基础上,建立传统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协同过程模型。并从创新构思协同、技术研发协同、技术生产协同、技术成果商业化协同、构思评价及反馈协同等五个方面,运用系统动力学方法分析协同因素,建立指标体系。以山东省为案例研究对象,采用隐马尔可夫模型对传统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协同因子进行进一步定量分析,最终识别出诱发传统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协同因子。根据所识别的因子分别从传统企业创新构思与转型升级协同实现、传统企业研发创新与转型升级协同实现、传统企业技术创新生产与转型升级协同实现、传统企业技术创新成果商业化与转型升级协同实现等四方面给出实现传统企业技术创新与转型升级协同的对策。

    2018年06期 No.164 54-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1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429 ]
  • 鲁台经济及产业合作路径研究

    段文鹏;牛德强;张懿;

    鲁台经济及产业合作由来已久,成果颇多。在山东省新旧动能转化和经济转型升级的背景下,如何更加科学、有效地确定合作产业及对接途径等问题,已经成为现阶段进一步深化鲁台经济合作的关键所在。鉴于此,本文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系统地分析了山东省各类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竞争优势,在综合台湾产业经济发展优势以及经验互鉴的基础上,提出鲁台不同产业合作的不同思路和对接路径,即要通过传统农业转型提高农业生产的经济效益,并为台湾提供第一产业现金技术和资本输出场所来拓宽第一产业合作深度;通过传统制造业升级、制造业供给体系提升来实现第二产业的高质量合作发展;通过跨界融合发展、降低服务业合作门槛来促进第三产业的新旧动能转换与合作。

    2018年06期 No.164 63-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5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178 ]
  • 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内涵、进程与评估——从全球社会政策治理的视角

    韩柯子;朱晨歌;王红帅;

    文章以全球社会政策治理为分析范式,对2030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概念梳理、进程还原与可行性评估。这一纲领性目标产生于特定的经济、社会、环境背景,是全球生态—社会合作的迄今集大成者;不但在世界范围内具体化为各行为体的政治实践,亦引发了诸多学术探讨。从全球社会政策视角进行评估,该议程在"再分配"范畴表现突出,高于其"管治"与"人权"的政策范畴。从全球社会治理视角进行评估,这一纲领在各个行为体层面均有功益,但其界定模糊、责任缺位等问题的存在,或会影响其治理效果。随着世界局势的变更,可持续发展目标仍需面临新的挑战。

    2018年06期 No.164 72-7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8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123 ]

社会学研究

  • 生态文明视角下违法捕捞的制度困境及治理对策——以伏季休渔制度为例

    同春芬;吴楷楠;

    伏季休渔制度具有与生态文明一致的内涵与价值取向,是推进海洋生态和渔业资源可持续发展的现实要求。然而屡禁不止的违法捕捞现象却大大地削弱了伏季休渔制度的资源养护作用。将伏季休渔制度纳入到"多重逻辑"的分析框架当中发现,"国家的逻辑"使制度所出现"漏洞"还未能得到有效的弥补,"科层制的逻辑"所带来的选择性、运动式执法则让制度的执行存在"缝隙"。而渔民"理性的逻辑"则在制度"漏洞"的驱动之下,利用制度执行所出现的"缝隙"进一步采取行动,形成了违法捕捞屡禁不止的治理困境。基于此,在政策措施上要构建多层次、多样性的治理机制,并将福利治理纳入政策制定的视野当中;与此同时,还要具有针对性地构建起全面、符合实际的自下而上反馈机制,不断完善与制度相关的配套政策,注重制度执行最后一公里问题,建设更加强大、完善的执法力量。

    2018年06期 No.164 80-8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762 ]
  • 政治场域视角下环境抗争的生成逻辑及其治理策略

    李凌汉;孙晓娟;

    近年来因担忧环境风险而引发的抗争事件呈明显递增趋势,对社会有序运行造成强烈负面冲击。基于政治场域理论分析框架,以连云港市反核循环项目建设典型案例展开研究,发现在我国特定政治场域空间下,权力支配者(地方政府)、权力被支配者(民众)和新进入者(企业)利益诉求分歧明显,且在社会资本匮乏、环境NGO缺席的场景下,政府与民众在核循环项目建设方面的"零和博弈"必然导致矛盾激化,诱发群体抗争事件发生。基于实例分析,提出通过提升域内社会资本、疏通沟通渠道、提升民众政策参与权等方式解决困局。

    2018年06期 No.164 88-9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01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572 ]

法学研究

  • 美国联邦民事起诉事实标准阶段发展及启示

    蒋玮;

    美国联邦民事起诉的事实标准历经普通法诉答、法典诉答、通知诉答和合理诉答等四个阶段的发展,通过制定法和司法判例的充实,已形成较为完整的规则体系。现行的一般标准,要求原告在起诉状中应当针对诉讼请求所依据或关联的实体法上主要事实进行较为具体的主张,并达到合理可信的程度。例外标准,要求原告在涉及欺诈、错误、特定损害赔偿以及其他实体法特别规定的情形下,必须详细陈述事实细节。我国民事起诉的事实标准尚欠缺具体化规定,可在借鉴美国经验的基础上予以完善。

    2018年06期 No.164 95-1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257 ]
  • 专利证券化“基础资产”适格性困境及法律对策

    刘鹏;

    我国专利资产证券化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发展困境一方面在于收益权基础资产定性存疑,致使破产风险难以完全隔离;另一方面在于基础资产价值的不稳定性构成对证券化资产适格性的冲击。有必要借助物权化的利用方式对收益权基础资产加以调整,并制定专业的评估解释文本、鼓励专利资产池建设、完善专利公示信披制度、强化专利预警机制对侵权行为的防控等方式缓和专利基础资产价值不稳的状态,以期扫清专利融资的市场化障碍,为专利开发多元化的制度模式提供可能性。

    2018年06期 No.164 103-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86K]
    [引用频次:30 ] |[下载次数:782 ]

语言与文学研究

  • 中动句的动觉属性分析

    李修江;吴炳章;张国;

    对中动句感觉属性的分析表明,中动词的作用是,客体通过动作反作用于主体,使主体知觉客体事物具有接受动词影响并使动词事件发生的属性。基于此,本文提出了中动句是主语"动作源"感觉属性表征的假设。基本观点是,主语具有相应的"动作源"属性,故能够受动词动作的影响。"动作源"属性是寄寓在主体-客体(即主语)的动作关系中的示能性,其概念图式是V-able或者"好V""难V"。鉴于"动作源"属性是依赖于动词动作但由客体展现的特设(ad hoc)属性,生成中动句涉及的提取客体"动作源"属性的操作具有认识模态归属特征。

    2018年06期 No.164 110-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1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09 ]
  • 基尼亚尔:在音乐和语言之间寻找“原初”

    刘娟;王静;

    帕斯卡·基尼亚尔是法国最重要的当代作家之一,其著作丰硕且屡获文学大奖。音乐和语言是基尼亚尔作品中时常涌现的两大主题。作家认为音乐是呼唤生命原初状态的重要手段,而语言是建构生命原初的工具,音乐跟语言之间存在着某种深层意义和谐关联,二者最终都指向神秘的原初之地。基尼亚尔用独特的哲学思辨去思考音乐、语言和文学之间的关系,通过对原初之地的想象和描绘来阐释自己的艺术审美。

    2018年06期 No.164 116-12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3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212 ]
  • 回到现场——台阁重臣李光地诗的换位思考

    翟勇;

    台阁诗为人诟病的主要原因集中在缺乏真情实感,内容贫瘠。然而台阁诗与爱情诗、山水诗一样,仅是一类诗题,因而要求台阁诗反映丰富的社会内容就难免有强人所难之嫌。同时台阁诗为上层文人在特定的场域所书,普罗大众对书写环境的陌生,所以很难体会其中的情感。具体到康熙朝的李光地,其虽不以诗名世,但作为康熙帝重臣,所作诗在当时的影响亦非普通诗人所可比拟。如果我们换一个角度,以在场理论切入,我们会发现李光地的台阁诗不仅情感真挚,甚至部分诗亦兼备诗性之美,尤其是当从京城转场到故乡,诗的个性与美好更加凸显。

    2018年06期 No.164 122-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4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9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