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海洋发展研究_海洋政治

  • 论澳大利亚南极科学战略及研究主题

    吴依林;

    针对澳大利亚首次推出的未来十年南极科学战略,文中讨论了计划产生的背景,形成主题的驱动因素,围绕主题所展开的研究内容,研究类型的划分形式,保证计划实施的管理体制和运作方式,以及澳大利亚期望通过执行战略使其在极端环境状况下的综合能力得到提高,以此作为国家的战略储备,并扼要给出几点结论。

    2012年01期 No.118 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93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191 ]
  • 北极理事会的改革与变迁研究

    孙凯;郭培清;

    2011年北极理事会的努克会议是北极治理的里程碑,会议通过了有约束力的《北极搜救协定》,并且对如何北极委员会做了一些初步的实践。北极理事会的发展变迁与改革,是在北极地区自然环境、国际政治环境、北极地区在北极国家国内政治地位等方面的变化过程与压力下实现的。未来北极理事会将朝向"硬法"性、以及加强制度建设等方面发展,但采取更为开放的姿态接纳观察员以应对全球问题对北极地区的挑战是北极理事会改革应有的方向。

    2012年01期 No.118 5-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3K]
    [引用频次:43 ] |[下载次数:1106 ]
  • 大陆架划界对南极条约体系的挑战

    朱瑛;薛桂芳;

    1982年《联合国海洋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建立了大陆架制度,要求沿海国应在批准《公约》生效十年内完成200海里以外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划定。目前,澳大利亚、挪威、阿根廷和英国等国在提交各国大陆架划界案时,先后对南纬60°以南地区的外大陆架提出了主张要求。自《南极条约》1961年生效以来,南极地区(即60°S以南地区)一直处于以《南极条约》为核心的南极条约体系的约束之下。南极条约体系是一个涉及国际南极事务众多方面的系统,对于维护南极地区的和平稳定做出了巨大贡献。通过解读南极洲领土主张七国提交的大陆架划界案和有关大陆架外部界限的初步信息,跟踪研究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审议的有关南极地区的划界案案例,分析了沿海国在南极地区的大陆架划界主张对南极条约体系法律地位产生的重大影响和挑战。

    2012年01期 No.118 9-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15 ] |[下载次数:757 ]
  • 海洋政策基本问题探讨

    王刚;刘晗;

    海洋政策是国家出于开发海洋或者保护海洋的目的,出台的一系列涉海的措施、办法、条例乃至法规总称,是有关海洋的公共政策。按其不同的标准,有其不同的分类。我国制定海洋政策的主体呈现多层次、多主体的特性,其海洋政策的制定还有待进一步提升。

    2012年01期 No.118 16-2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5K]
    [引用频次:22 ] |[下载次数:876 ]
  • 清代山东对琉球飘风难民的救助和抚恤

    修斌;臧文文;

    清代中琉封贡关系非常密切,除了官方的使节往来和朝贡贸易之外,双方的海难救助与抚恤也是重要内容。北至奉天,南至广东,都有琉球飘风难民所至,其中以福建、浙江为主。山东省虽然离琉球较远,但是对琉球飘风难民的救助和抚恤却不逊于其他省份。研究山东对琉球飘风难民的救助与抚恤,能够深化对我们对飘风难民问题的研究。同时,在中琉关系上,山东并非中心区域,对山东与琉球关系的考察能够帮助我们更加全面认识中琉关系。

    2012年01期 No.118 21-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0K]
    [引用频次:17 ] |[下载次数:500 ]

海洋发展研究_海洋经济

  • 蓝色经济区战略下海陆产业劳动力流动的就业效应分析

    赵领娣;晏辉;

    近年来国家对海洋经济的发展越来越重视,而涉及这一方面的研究还处于初步阶段,研究海陆产业劳动力流动问题更少。文章从劳动经济学角度分析蓝色经济区战略下,劳动力要素在海洋产业和陆域产业之间流动的影响因素以及经济效果。比较分析海陆产业发展水平、海陆产业劳动生产率、海陆产业比较劳动生产率等方面,挖掘劳动力要素流动的决定因素,最终为构建蓝色经济区献计献策。

    2012年01期 No.118 27-3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21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42 ]
  • 蓝色经济区战略下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问题与对策研究——以山东省为例

    杨林;许丹;

    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市场化的发展,区域竞争日趋激烈,各国各地区为了提高区域竞争力,力图通过产业集群化发展,实现产业升级和产业结构优化。产业集群化发展已成为全球性的发展潮流。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资源整合效应、技术扩散效应、结构优化效应、区域竞争力提升效应,为蓝色经济区建设指明了实现途径与政策着力点。海洋产业集群化发展刚刚起步,规模经济效应、范围经济效应、学习效应尚未完全呈现。针对海洋产业集群成长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山东省应遵循集群的形成规律、注重比较优势,着力解决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以现代科技加速海洋产业集群成长,促进蓝色经济区建设。

    2012年01期 No.118 33-3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引用频次:12 ] |[下载次数:629 ]
  • 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演进趋势及空间差异研究

    李福柱;肖云霞;

    陆域与海洋产业的协同发展是有效开发海洋资源、提高沿海地区经济增长效率的有效途径。本文对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演进趋势及省际差异分析后,认为沿海地区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的协同演进路径相似,协同发展趋势逐渐增强,空间差异不断缩小。在此基础上,从五个方面提出了促进陆域与海洋产业结构协同升级的相关对策。

    2012年01期 No.118 38-4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93K]
    [引用频次:26 ] |[下载次数:564 ]
  • 罗源湾海洋生态资本对区域经济贡献度的实证分析

    李京梅;张国庆;陈尚;李蕾;

    海洋生态资本是发展海洋经济的根本与保障,合理开发利用海洋生态资本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模式的必经之路,然而现有市场经济背景下,海洋生态资源的价格难以真实体现,造成海洋生态资本的价值下降。在福建省罗源湾实证数据的基础上,选取海水养殖指标,通过回归分析论证海洋生态资本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当养殖生产服务的价值量增加1%时,总产出将增加0.86%,说明海洋生态资本对经济增长有明显促进作用;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比相关产业与GDP的关联程度,说明海洋生态资本与GDP的关联程度较高,因此在今后开发海洋资源、发展海洋产业时应充分考虑海洋生态资本的重要作用。

    2012年01期 No.118 43-4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2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428 ]
  • 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模式研究

    隋玉正;李淑娟;孟芬芬;

    可持续地开发滨海湿地的生态旅游资源,已经成为旅游地理、海岸带资源开发与滨海湿地保护等领域研究的重点问题之一。本文在保护滨海湿地资源与生态环境的基础上,结合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发展现状,从旅游规划开发、旅游产品打造、营销模式及旅游利益相关者管理等角度,提出了适合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开发模式和开发策略,实现山东省滨海湿地生态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2012年01期 No.118 48-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7K]
    [引用频次:25 ] |[下载次数:1015 ]

经济与管理研究

  • 我国建筑业碳排放预测研究

    纪建悦;姜兴坤;

    由于建筑业的快速发展和能耗较高,使得建筑业成为了当前我国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之一。在基于STIRPAT模型估计的基础上,采用情景分析法,主要研究建筑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年均增长率与建筑业碳排放量、减排效果和峰值出现时间的关系。最后指出,提高建筑业相关的技术水平,减少不必要的能源消耗,以降低建筑业单位增加值能耗,是减少建筑业碳排放的有效途径。

    2012年01期 No.118 53-5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78K]
    [引用频次:108 ] |[下载次数:1782 ]
  • 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构建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

    王汉熙;刘凯;万成娜;

    基于科学存在原型结构的视野,考察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构建基础理论的研究方向。通过考察有关三网融合的学术研究,凝析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物理功能参量。提出当前有关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研究存在尚未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认知本体结构和缺乏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物质根基等两大问题,从科学原理、工程范式、行为体制和语言载体上讨论了底层信息资源对于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基础性价值,得出底层信息资源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根基的结论。认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工程的根本目的是构建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三网融合信息服务产业基础理论研究,应以底层信息资源体系创建为研究基础。

    2012年01期 No.118 58-6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0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215 ]
  • 国外公司裂变型创业研究综述

    李志刚;刘振;于敏;孙秀梅;

    公司裂变型创业是一种独特的企业创业活动,与母体公司的嵌入关系是裂变新创企业资源异质性的重要来源。近年来,国外学者持续关注公司裂变型创业研究,颇有见地的研究成果不断出现。本文在系统梳理国外公司裂变型创业研究现有文献基础上,首先从概念、特点、类型和过程四个方面简要介绍了公司裂变型创业的基本内涵,然后重点从公司裂变型创业的驱动因素、绩效源泉、母体影响和溢出效应四个方面,系统归纳了国外公司裂变型创业的现有研究成果,并针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对后续研究方向进行了简要展望。

    2012年01期 No.118 66-7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K]
    [引用频次:18 ] |[下载次数:797 ]
  • 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综述与展望

    刘佳;刘宁;杨坤;赵金金;

    当前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处于初步探索阶段,其理论和方法体系尚不成熟、不完善。本文引入预警理论和借鉴相关领域预警实践成果,在分析旅游预警领域的研究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对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理论、预警方法与应用研究成果进行深入分析,进而提出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的主要趋势和研究重点:即进一步丰富和完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内容体系,加强旅游环境承载力动态预警及其空间差异预警研究,以及重视生态环境相对脆弱的沿海地区的滨海旅游环境承载力预警研究。

    2012年01期 No.118 73-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2K]
    [引用频次:27 ] |[下载次数:1111 ]

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 促进文化内容产业发展的对策性思考

    陈少峰;

    发展并提升文化内容产业,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也是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点所在。然而,就目前我国文化内容产业的形势而言,存在着内容创作与内容经营主体激励不足的瓶颈制约,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加以解决:对内需要解决文化内容创作的激励机制问题,对外需要深化细化相应的具体举措,促进文化内容走出去。

    2012年01期 No.118 78-8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9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375 ]
  • 从区域文化资源利用看地方文化产业发展观——以中国为例

    张胜冰;

    我国区域文化产业具有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典型特征,对资源的依赖性比较突出。资源型文化产业是利用文化资源上的比较优势形成文化产业的主导门类和产业类型,其特点是投入少、风险低、回报快,并且同旅游业形成相互带动的关系,比较符合地方文化产业发展的需要。在我国区域文化资源利用中,存在着热衷于打造人工文化景观和文化复制物的做法,满足人们廉价的审美需要,而对真实形态的文化资源利用重视不够,体现出较强的政绩色彩和经济利益的追求。我国应走出资源型文化产业的发展困境,在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开发利用区域文化资源,推进地方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

    2012年01期 No.118 81-8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1K]
    [引用频次:16 ] |[下载次数:1083 ]
  • 文化产品的时间之维

    张立波;

    文化产品作为一种时间性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它固有的精神属性。文化产品提供的是一种满足顾客精神需要的体验价值,它具有无形性、流动性、个性化等特点。文化产品的特质造就了它的时间维度的各种呈现形式:时间的"意义"、"消费"时间、"营销"时间。突破"有限",促进人之自由的生成,也许是文化产品的时间之维的一种人性根源。

    2012年01期 No.118 86-9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28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57 ]

法学研究

  • 专利权刑法保护:回顾与展望

    于阜民;齐麟;

    刑事制裁是维护知识产权制度的最强力法律手段,"假冒专利罪"则是我国《刑法》旨在保护专利权、维护专利管理秩序的唯一罪名。第三次修改《专利法》使该罪名的构成要件发生变化,由此扩大了成立"假冒专利罪"的外延范围。与西方专利大国相比较,我国《刑法》仅仅制裁假冒专利者而不惩罚非法实施他人专利者的现状不能适应国内专利侵权案件频发之情势,应当对非法实施他人专利且情节严重者入罪处刑,以有效维护专利秩序,为贯彻《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提供更有力的法律保障。

    2012年01期 No.118 92-9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1K]
    [引用频次:11 ] |[下载次数:512 ]
  • 论抵押与质押的区分——兼评知识产权担保方式的合理定位

    李鹃;

    我国以占有方式为标准将约定担保物权分为抵押权与质权;在此标准下,又依据担保标的物属性将权利担保分为抵押与质押。此区分标准导致了抵押、质押区分标准的多元化结构与抵押、质押法律规则设置的一元化基础之间的矛盾。我国应一以贯之地采用占有标准来区分抵押与质押,即:以是否移转占有将权利区分为权利抵押和权利质押。由于知识产权无法适用占有,应当将知识产权担保定位于抵押。

    2012年01期 No.118 99-10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4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594 ]

语言学、文学研究

  • 试析沙博理的文化翻译观——以《我的父亲邓小平》英译本为例

    任东升;张静;

    沙博理以其50余年的翻译生涯和约千万字的汉英翻译成就在中国当代翻译史上占有特殊地位。他于耄耋之年翻译了记录十年"文革"历史并承载着中国当代思想史的长篇传记《我的父亲邓小平》。本文拟分析该译本的文化翻译策略和方法,借以探讨沙博理的文化身份和文化翻译观,指出该译本体现了沙博理翻译理念和文化感知的成熟。

    2012年01期 No.118 105-10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0K]
    [引用频次:32 ] |[下载次数:1191 ]
  • 对象形文字和图画文字的认识历程

    邓章应;李俊娜;

    象形文字和图画文字是传统文字学上的两个术语,过去在指称外延上有重叠之处,在内涵上也有混淆,近来人们有意识地进行区分,认为图画文字是文字产生之后最初的发展阶段,而象形文字则是图画文字之后的阶段。在目前具体文字研究较为深入,文字类型学研究也有发展的情况下,有必要梳理这两个术语的使用历史,重新审视这对术语的使用规范。

    2012年01期 No.118 110-11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04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195 ]
  • 泰戈尔中国演讲及有关论争反思

    侯传文;

    1924年,泰戈尔中国演讲涉及东方与西方、科学与人文、文明与发展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在我国文化界引起广泛讨论。泰戈尔反对以机器为代表的西方物质文明,提倡以"达磨(dharma)"为标志的东方精神文明,是19世纪以来科技与人文矛盾的反映,与发生在中国的科学与玄学之争紧密联系。泰戈尔反对违背人性、破坏自然环境、破坏人的诗意生存状态的发展,期望有道德护持、由文明伴随、与完善并行不悖、有韵律的和谐发展。在20世纪初的中国,泰戈尔反工业文明、反现代化的思想和言论显得不合时宜,但与20世纪后期的新人文主义非常合拍。

    2012年01期 No.118 114-119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239 ]
  • 死亡之河的生命倒影——解读菲利普·罗斯的《凡人》

    刘爽;

    菲利普·罗斯的《凡人》(Everyman)是一个关于疾病与死亡的故事,小说以倒叙的手法,撷取一个普通男人遭遇疾病、面对死亡的人生瞬间,来讲述他一生的故事。在这部作品中,罗斯超越了种族和身份的犹太特征,藉由一个凡人的死亡而探寻生命存在的终极意义。

    2012年01期 No.118 120-1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4K]
    [引用频次:10 ] |[下载次数:694 ]
  • 论徐訏多样式的实验戏剧

    刘欣;

    徐訏的剧作涉及了按题材、流派、表现手段、审美形态、篇幅大小等分类的多种戏剧样式。他对"拟未来派剧"的模仿和改造,对独角戏这一特殊戏剧形式的开创,在幽默喜剧机智化方面的继承和独创等,都显示了他在创建一种既融入世界戏剧大潮又具有中国独特风格的新型现代戏剧方向的努力。这对中国现代主流的现实主义话剧而言,在丰富其写实的戏剧样式和表现手法上,是一种重要补充。

    2012年01期 No.118 124-128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16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17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