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试论两汉游士之流变

    王继训

    游士是士阶层中的一类。介于以往游士概念具有不确定性,有必要对其做出界说。作为特殊的士群体,他们又与汉王朝的政治盘根错节,纠缠不清。本文就两汉游士阶层的流变史程,谈点不成熟的看法,求正于诸位方家。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89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222 ]
  • 浅议完善我国共同被告地域管辖制度——兼析我国《民事诉讼法》第22条第3款

    王国征

    共同被告地域管辖从性质上说兼有一般地域管辖与特殊地域管辖,将其列入特殊地域管辖比列入一般地域管辖更适宜。应优先适用共同诉讼的共同管辖法院;若无共同管辖法院,才可适用被告住所在法院。共同被告地域管辖应遵守管辖恒定原则。主观的诉之预备合并也应适用共同被告地域管辖。管辖协议、仲裁协议不约束共同被告地域管辖。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9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374 ]
  • 论专利权“权利穷竭”的界限

    张红智

    专利的显著特征之一,既是其“垄断性”。世界上第一部现代意义的专利法就叫做《垄断法规》(The Statute of Monopolies)。但是,由于任何一项权利都具有相对性,因此,专利权,尤其在今天国际贸易的发展的背景下,其垄断性也必然要受到种种限制,以防止专利权人无限制控制已出售的商品,妨碍他人的生产与消费活动。而其主要权利限制方式即“权利穷竭”原则的运用。认真对专利权“权利穷竭”原则的界限界定问题加以研究,不仅具有学理上的探讨价值,而且在我国业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简称为WTO),《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简称为TRIPS协议)已经对我国生效之际,认真研究有关国际条约的相关内容,把握国际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用以指导我国国际贸易、法律等相关领域的实践,也是极为必要的。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2k]
    [引用频次:3 ] |[下载次数:302 ]
  • 民国社会救济立法述论

    蔡勤禹

    民国社会救济逐渐走上法制化轨道,一系列社会救济法律、法令颁布实施;救济对象的界定脱却了传统的道德标准,趋向于公正、公平;救济内容以积极救济为主;救济经费纳入国家的财政预算,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社会救济的顺利进行;救济方法多样,既重事后补救,尤重事前预防;国民政府设立专职社会行政机构,管理社会救济事务。在肯定民国社会法制建设取得进步同时,毋庸讳言,民国社会仍是一个非法治化的社会,人治现象相当普遍,统治者基本不受法律制约,法律具有很大虚置性,许多法律的实际效能极低。结果是法令虽多,但“法外侵扰”也多,说明法律在许多时候行同虚设。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引用频次:47 ] |[下载次数:622 ]
  • 当代民间传说三题

    李扬

    本文讨论了当代民间传说形成的要素、情节特点以及与大众媒体间的互动关系,比较了其与传统传说的异同,概括指出了在当代社会语境中民间传说呈现的部分特征。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41k]
    [引用频次:21 ] |[下载次数:467 ]
  • 中国戏曲形式美三题

    辛刚国,孙盛涛

    中国的戏曲侧重抒情写意,十分注重形式之美。本文从音乐美和视觉美两方面概括了戏曲形式美的特征,分析了形式美的独立审美价值与深层意蕴,指出结合现代观众的审美心理,革新传统戏曲形式,将是戏曲发展的必由之路。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5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245 ]
  • 论王蒙文学消闲观的美学特征与文化意义

    丁玉柱

    王蒙的文学消闲观是以满足闲暇时间消费需求而向大众提供的以娱乐为主的一种非政治功利的文学观,它体现了由政治意识形态消费向大众娱乐文化消费转型的时代特点,具有娱乐性和雅俗共赏的美学特征与多重的现代文化意义。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723k]
    [引用频次:2 ] |[下载次数:132 ]
  • 论清代满族女作家太清词之“气格”

    薛海燕

    清代满族女词人顾太清作品的特点是“气格深稳沉着”,不仅像很多女性手笔那样灵秀,且洒脱大气,奔放处不失细腻,伤感时不减豪情,表现出风流蕴藉的特美。要言之,太清词的佳处主要在于其自尊自信、不甘妥协的文化风度。太清词在清代备受名家奖誉的事实说明女性词的文化品位已受到重视,这在女性词史上具有重要意义。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22k]
    [引用频次:7 ] |[下载次数:402 ]
  • 现代性:全球化与中国化——对吉登斯现代性观点的一种社会学解读

    韩克庆,张岳红

    吉登斯认为,现代性是指大约从17世纪的欧洲起源的一种社会生活(social life)或组织(organization)的模式,之后或多或少地影响到全球。它有四个维度,分别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监督和军事力量。以全球化为突出标准的高度现代性又称晚近现代性,它是现代性的当前阶段,是现代性的极端化。现代性在西方受到后现代主义的挑战,后现代性可以看作现代性的一个新的阶段。现代性对于西方与对于中国具有不同的意义。现代性在本质上具有“共相”,但是在不同的时空范围、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现代性必定呈现出不同的“具相”。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37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840 ]
  • 关于公共领域与信息时代的若干思考

    许英,马广海

    本文采取宏观视角总结出公共领域的三个要素及其对应的三个条件,并通过对信息时代四大特征的分析指出信息时代将重建公共领域。在此基础上,笔者分析了信息时代公共领域的主要特点及其发展趋势。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30k]
    [引用频次:47 ] |[下载次数:538 ]
  • 网上银行业务现状及前景

    魏晓琴,李扬

    发展网上银行业务日将成为各国金融领域新的经济契机和利润增长点。我国网上银行业务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并存在制约其发展的瓶颈。网上银行的发展将加速银行虚拟化;促进银行电子网络向全球开放并从促进商务创新、促使经济活动虚拟化和出现基础货币虚拟化的可能性等方面对社会经济带来影响。本文将对网上银行的产生背景、特点、发展模式以及网上银行与电子商务及网络经济的结合等方面展开分析,对网上银行的现状及发展前景等方面进行思考与研究。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42k]
    [引用频次:0 ] |[下载次数:218 ]
  • 试论WTO框架下中国出口退税政策的完善

    胡燕京,姜伟

    WTO是一个开放有序的国际经济体系,中国加入WTO的要义之一就是为中国企业提供一个不仅开放而且公平的竞争环境。本文论证零税率是WTO框架下国际贸易往来中的惯例,分析了中国现行出口退税政策难以达到出口货物零税率的原因,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关的改进实施建议。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9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80 ]
  • 我国民间投资增长态势实证分析

    于谨凯,单春红

    本文试从定量的角度,对民间投资的增长趋势、影响因素进行了数理式实证和思辩式实证分析,从而得知,近些年民间投资的增长态势是下降的。自1993年以来,我国的民间投资尽管也存在着绝对数量、相对比和贡献率的上升趋势,但关键指标增长率总体上是呈下降态势的。我国的民间投资函数是δI=0.1330038δY—18.14925δR,实际贷款利率R和国民收入Y是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但更为重要的是政策因素、市场环境因素、制度因素等。应当寻求建立民间资本良好的内生金融机制、实行中性的财政政策、开放投资领域、消除投资壁垒,对非国有企业减免税等措施促进民间投资增长。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366k]
    [引用频次:5 ] |[下载次数:86 ]
  • 西学东渐与东西方文化的碰撞

    侯传文

    西学东渐主要是指文艺复兴以后西方近代文化的东传。所谓西学即西方文化,在16~19世纪的特定时代应包括来自西方的基督教、近代西方发展起来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社会科学等方面的知识,尤其西方的社会科学,与东方传统文化迥异,是典型的西学。由于东西文化的异质性和西方文化传播者的殖民主义态度,导致西学东渐过程中东西文化的碰撞冲突。在宗教信仰、社会制度和生产方式等关键领域,碰撞冲突尤为剧烈。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54k]
    [引用频次:13 ] |[下载次数:1918 ]
  • “入世”与中外合资银行发展战略论

    赵领娣

    面对中国加入WTO后国内商业银行和国际“金融航母”的激烈竞争,中外合资银行赢得竞争最终胜利的战略就是:大力发展网络银行。而构建特色化的网络模式、经营业务和服务品牌,进行以网络银行为基础的金融创新,合理使用银行资本金,开展以混业经营为目标的经济扩张,加强与券商和保险公司的业务合作,解决网络银行的安全保密问题,则是取得网络银行经营成功的关键。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03k]
    [引用频次:1 ] |[下载次数:70 ]
  • 论马克思视野中自然界的属人性

    朱宝信

    马克思的自然观是属人自然观,其自然观的属人性是指自然界的与人有关性、为人对象性、待人规定性、作为人认识、作用和改造的对象,以及成为人实现自由而全面发展理想的环节或载体。马克思的属人自然现既克服了旧唯物主义之自然界远离于人、与人无关的自然观缺陷,又匡正了现代西方哲学之人类绝对中心主义的偏向,因而是自然观上的一次伟大的理论革命。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7k]
    [引用频次:6 ] |[下载次数:155 ]
  •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思想及其当代意义

    任洁

    作为20世纪社会发展重大特征的全球化,已成为21世纪时代发展的历史前提。面对全球化,马克思主义必须给予理论上的关注与回答。一百多年前马克思最早提出了全球化的理论预设——“世界历史”思想。他在批判、继承黑格尔的思想的基础上,提出:随着生产力、交往和分工的发展,各民族的“历史就在愈来愈大的程度上成为世界的历史”;各民族融入世界历史的道路是不一样的;并从交往角度研究世界历史问题,确立了一种崭新的历史观,这对我们今天正确认识各国发展道路,制定新的社会发展蓝图仍具有重大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2002年01期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415k]
    [引用频次:4 ] |[下载次数:189 ]
  • 下载本期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