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新旧乐更替的音乐背景与鲍照代乐府创作——兼论其音乐表演属性The Music Background of New and Old Music Replacement and Bao Zhao's Composition of Yuefu Ballads in Liu Song Dynasty
郭晨光;
摘要(Abstract):
"代乐府"是鲍照乐府创作的特殊现象,即以"代"字加乐府旧题。"代"是否为鲍照自著,情况非常复杂。本文对历代总集、选集多方位整理考索,发掘出其乐府诗原本确有大规模以"代"冠题的现象,原因在于当时许多汉魏旧曲仍可歌唱,属于自作新辞以配乐,以"代"古辞;旧曲丢失,自度新曲以配乐,均有音乐表演属性。"代"是乐府歌辞内部更替,灵活自由度大,与单纯的拟诗追求文本字句的对应不同。鲍照"代乐府"具备音乐与文学的双重属性,是刘宋时期新旧乐交替之际,旧音乐系统中的文学遗产如何得到保存起到了示范过渡的产物。
关键词(KeyWords): 鲍照;“代”;“拟”;音乐属性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全先秦汉魏晋南北朝文》编纂整理与研究”(10&ZD103);; 博士后基金“拟诗与中古诗学传统的建构与演进”(21240050)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郭晨光;
Email:
DOI: 10.16497/j.cnki.1672-335x.2016.04.016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许慎著,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12.
- [2]沈德潜.古诗源[M].北京:中华书局,2011.
- [3]王士禛选,闻人倓笺.古诗笺[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 [4]严羽著,郭绍虞校释.沧浪诗话校释[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12.
- [5]吴淇.六朝选诗定论[M].扬州:广陵书社,2009.
- [6]梅鼎祚编.古乐苑[M].清文渊阁四库全书本.
- [7]鲍照著,丁福林,丛玲玲校.鲍照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2.
- [8]萧涤非.汉魏六朝乐府文学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 [9]郑樵撰.通志[M].北京:中华书局,1987.
- [10]钟惺,谭元春撰.古诗归[M].明万历四十五年闵氏三色套印本.
- [11]陆时雍选评,任文京,赵东岚点校.诗镜[M].石家庄:河北人民出版社,2010.
- [12]陈祚明.采菽堂古诗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8.
- [13]沈德潜撰,王宏林笺注.说诗晬语笺注[M].北京:中华书局,2013.
- [14]黄节撰.谢康乐诗注鲍参军诗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
- [15]苏瑞隆.鲍照诗文研究[M].北京:中华书局,2006.
- [16]张玉榖.古诗赏析[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0.
- [17]刘勰著,范文澜注.文心雕龙注[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8.
- [18]梁启超.中国之美文及其历史[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96.
- [19]张溥.汉魏六朝百三家集题辞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
- [20]钱志熙.齐梁拟乐府诗赋题法初探——兼论乐府诗写作方法之流变[J].北京大学学报,1995,(4):60-65.
- (1)《玉台新咏》卷二以为王宋自作,今从逯钦立《先秦汉魏晋南北朝诗》魏诗卷四。
- (2)按:此诗没有较强的版本依据,《古诗纪》、《文章正宗》都没有“代”字。
- (3)《诗渊》(残本)今存为手稿本,现收藏于北京图书馆。
- (4)如葛晓音先生认为:“冠有‘代’字的五言乐府。可以见出这些诗都寄托了鲍照的身世之感,而且继承了汉魏乐府的遗意。大体上可以分作两类:一类是就旧题转出新意,借古题以裁己意;一类是自立新题而融入古意”详见《鲍照“代”乐府体探析---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载《上海大学学报》2009年2期。
- (5)参见王志清《晋宋乐府诗研究》有关《鲍照乐府题名的来源、方式》一节,河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 (6)在此需要说明,《要解》所录的鲍照歌辞,均属于相和歌辞,而非杂曲,但使用的拟作范式并无差别。
- (7)葛晓音在《鲍照“代”乐府体探析---兼论汉魏乐府创作传统的特征》一文指出:“这些诗全部用第三人称的视角,而不是直接由作者自己以第一人称的视角担任抒情主人公。”似可商榷。
文章评论(Com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