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生的抗病、诊疗体验与创作Knut Hamsun's Struggle Against Disease,Consultation Experience and Novel Writing
徐晓红;
摘要(Abstract):
挪威第二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哈姆生早年经历坎坷,赴美打工期间曾罹患肺结核,后以异于常人的意志力击退了病痛,并从抗病体验中捕捉到新的创作灵感。自传体小说《饿》对各种幻想和狂态的描摹极其细腻,被德国精神科医生视为"精神医学临床治疗的范本"。哈姆生在创作低迷期深受精神分析师施特罗姆《神经过敏》的触动,并开始接受精神分析治疗,由此迎来了第二个创作高峰。参阅科伦著《汉姆生传》中对作家既往病史等的记述,对哈姆生抗病、精神分析诊疗与创作之间的相互作用做一探究。
关键词(KeyWords): 哈姆生;肺结核;神经过敏;精神分析诊疗;相互作用
基金项目(Foundation):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挪威文学经典在中国的翻译、传播与影响研究:1919—1949”(19BZW148)阶段性成果
作者(Author): 徐晓红;
Email:
DOI: 10.16497/j.cnki.1672-335x.202101014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 何成洲.哈姆生的自然观——《大地的生长》的生态批评[A].斯炎伟编选.中外生态文学评论选[C].杭州:浙江工商大学出版社,2010.
- [2] (挪)安加·斯莱滕·科伦著,王义国译.汉姆生传[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
- [3] (美)彼得·盖伊著,骆守怡译.现代主义——从波德莱尔到贝克特之后[M].上海:译林出版社,2017.
- [4] 倪蕊琴.列夫·托尔斯泰比较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9.
- [5] (美)亨利·米勒著,杨恒达等译.我一生中的书[M].长春:时代文艺出版社,2000.
- [6] (法)若利伟等著,王鸿仁译.诺贝尔文学奖秘史[M].北京:中国出版公司,1989.
- [7] (德)维拉·波兰特著,方维贵译.文学与疾病——比较文学研究的几个方面[J].文艺研究,1986,(1):125-133.
- [8] (英)弗雷德里克·F·卡特赖特等著,仲丹译.疾病改变历史[M].北京:华夏出版社,2018.
- [9] (美)米开塞尔著,冯明章译.心理作用谈丛[M].上海:文摘出版社,1946.
- [10] (日)加贺乙彦.文学と病跡学[J].解釈鑑賞別冊:現代のエスプリ——作家の病跡,1971,(51):5-21.
- [11] 蒋启藩.近代文学家[M].上海:泰东书局,1923.
- [12] 章铁民译.饿[M].上海:水沫书店,1930.
- [13] 叶舒宪.文学与治疗[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 [14] (日)中村古峡著,汪馥泉译.精神分析与现代文学[J].文艺月刊,1934,7(1):122-136.
- [15] 高滔.近代欧洲文艺思潮史纲[M].北平:著者书店,1932.
- (1)哈姆生为192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未接受系统的学校教育,仅上过252天学,通过自学成为职业作家。他是一个充满争议的作家,二战期间因支持纳粹遭到挪威政府的审判,一度被囚禁在精神病院中,并被没收所有财产作为罚金,最后在饥寒交迫中死去。哈姆生的长篇小说成就最高,民国时期三部长篇小说《魏都丽姑娘》《饿》《恋爱三昧》(又名《牧羊神》)出现了中译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奖作品《大地的成长》在1985年有了简体字译本。近年,大众媒体上频繁可见哈姆生诺奖演讲词《向生命一切的青春举杯》以及《魏都丽姑娘》的摘译《什么是爱》,而对作家作品的深入研究相对匮乏。哈姆生的小说充满了“安全感与破裂”“大自然与技术”两极之间的紧张关系,他对现代都市文明一直抱有警惕的态度。2020年新冠肺炎肆虐全球,哈姆生的小说值得我们再次细读。
- (2)同“神经衰弱”。哈姆生小说《饿》的译者章铁民和《汉姆生传》译者王义国均使用了“神经过敏”,此文亦沿用“神经过敏”。在民国时期“神经衰弱”被视为一种文人病,常与“神经过敏”混用,两者的诊断实际上存在未分化的状态。例如,顔守民《讲述:神经衰弱(续)》(载《医事月刊》1923年12月第2期)中,不仅将神经衰弱视为“神经过敏”的一种症状表现,更是直接指出“神经衰弱别名神经过敏”。关于“神经衰弱”在中国的接受尚未得到系统整理,1869年美国乔治·米勒·比尔德(George Miller Beard)首次在论文中使用“神经衰弱”一词,是指因神经过度紧张引发的心因性障碍。明治末期日本开始引入西方医学,“神经衰弱”的诊断风靡一时,被视为“精英病”“学生病”。据笔者考察,“神经衰弱”是经由留日学生传入中国,1898年杭县汪有龄(1879—1947年)患上了神经衰弱,在医生的劝告下回国治疗。外务省外交史馆“在本邦清国留学生关系杂纂”(陆海军外之部3-10-5-3-2机密送第4号)中,保存了主治医生的诊断书。在最新版《精神障碍诊断与统计手册》(DSM-5)中,“神经衰弱”已被删除,但在中国因与中医“衰弱”概念非常契合,临床上仍然沿用此病名。
- (3)原名小木贞孝,加贺乙彦在《文学と病跡学》(“文学与病迹学”)对日本病迹学研究的方法、发展过程等提出了尖锐的思考。刊载于《文史哲》2005年第6期的张蕾《狂气、病迹学与文学创作——兼论日本文学病迹学研究》一文,由“病迹学的发展史”“精神异常和创作行为之间的互动关系”“日本的病迹学研究”三部分构成,是对加贺论文部分核心观点进行的翻译。有鉴于国内对日本病迹学研究的相关介绍尚不系统,且不可避免地对研究对象带有精神疾病诊断的色彩,此文暂不使用“病迹学”的表达。
- (4)例如,上海图书馆珍藏的《饿》原版本有某读者的留言,写道:“这完全像一个患热病者的呓语录。但其中幻想的奇妙,纤细,非身历其境那能为此入微!?全书妙在语无伦次,为离骚然,语益乱,愈见其忧思之深也!难得译笔为此的生动,逼真,流利,为本书生色不少。署名诩□,1930年5月20日于上海复旦。”另外,鲁迅、曹聚仁等也对哈姆生的饿者心理描写表示钦佩,可参阅鲁迅《文艺与政治的歧途》、曹聚仁《说饿》。
- (5)例如,《饿》第二部分主人公“我”沦落到无家可归的地步,冒用假名在看守所借住了一晚。此夜他几乎无眠,流露出一个神经过敏者的种种不安:“我从床上坐起,振起我的手臂。我的神经过敏已经克服了我,什么都不生效力,任凭我怎样设法抵抗它。我坐在那里,成了各种极离奇的妄想的一个俘虏,倾听着自己低吟着的催眠歌,流着因努力想把自己镇静下来而流的汗。”参见章铁民译《饿》,水沫书店1929年版,第95页。之后不久,“我”再次陷入窘境,在求职无果、典当不成、又饥又饿的状态下,做出了自伤行为。引用如下:“我又开始自作孽,故意将我的前额撞上灯柱,将我的指甲挖进我的手掌,当我的舌头发音不清楚时,便癫狂地咬它,每一度受了剧痛,便狂笑起来。”接下来的一段又写道,“我觉得我的血液里有着癫狂;觉得癫狂在我的脑筋里的抽痛。”参见章铁民译《饿》,水沫书店1929年版,第130、131页。
- (6)毕业于东京帝国大学英文系,毕业后入夏目漱石门下,后投身于精神医学、变态心理学的研究,1917年创办“日本精神医学会”,发行《变态心理学》杂志。在以患精神分裂症胞弟为素材而创作的小说《壳》中,流露出对以吴秀三为代表的日本精神医学界的愤懑。1931年在千叶创立中村古峡疗养所,收治精神病人,作家中原中也曾入所治疗。
- (7)有关论述详见拙文:施蛰存早期文学活动初探[J].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2011(7);(日文)日本·中国におけるハムスン受容(日本和中国对哈姆生的接受)[J].现代中国,2012(86);(日文)未亡人の「生の叫び」——施蟄存とハムスン、シュニッツラーの比較研究(未亡人的“生之呼喊”——施蛰存与哈姆生、显尼志勒的比较研究[J].现代中国,2013(88);(日文)施蟄存文学研究——1920、30年代の創作·翻訳活動を中心に(施蛰存文学研究——以二三十年代的创作与翻译为中心)[D].东京大学大学院人文社科研究科博士学位申请论文,2013.
文章评论(Comment):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