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汉字和书法艺术在中国传统艺术中的核心地位On the Central Role of Chinese Characters and the Art of Calligraphy in China's Traditional Arts
黄亚平;
摘要(Abstract):
汉字及其书法艺术是中国传统艺术的基础,传统艺术中诗、画、雕塑、园林等许多门类的艺术均与其密切相关,且相互照应,互为充足条件。汉字及其书法艺术之所以能成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乃是因为两方面的原因:其一是表意汉字具备的"意象"特征。每一个汉字都表达了一个意象,一组组汉字则构成意象母题,这些意象母题或成为其他艺术争相表现的题材,或者为汉字和书法外的其他艺术提供了很好的借鉴,成为代代相传、永不枯竭的艺术源泉;其二,书法艺术对用笔、笔势、结体、章法的刻意追求,即所谓线条艺术的功力,是确保书法艺术成为其他艺术的基础,使其具备中国传统艺术核心地位的技术条件。
关键词(KeyWords): 人化意象;书法;核心地位
基金项目(Foundation):
作者(Author): 黄亚平;
Email:
DOI: 10.16497/j.cnki.1672-335x.2016.03.017
参考文献(References):
- [1]唐兰.中国文字学[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
- [2]姜亮夫.古文字学[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4.
- [3]赵平安.隶变研究[M].保定:河北大学出版社,2009.
- [4]林语堂.翻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 [5](美)柯蒂斯·卡特.艺术中的文字与图像[J].文史知识,2014.
- [6]林语堂.吾国吾民[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
- [7]齐冲天.书法文字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1997.
- (1)姜亮夫在1984年首先提出古汉字的造字是“以人本为基础”的问题。
- (2)钱钟书先生(1937)首先提到了中国文学批评的“人化的趋向”。姚淦铭(1996)把“人化意象”引人书法创作和批评,我们非常认同姚氏的看法,并且尝试用“人化意象”贯穿上述几位先生所说的古汉字造字取向、书法艺术,以及中国传统艺术的创作和批评。
文章评论(Comment):
|
||||||||||||||||||
|